能源效率行业
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
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中,国际金融公司将向中国参加该项目的银行,提供投资额最多为 5000万美元的风险分担机制,以便支持总贷款额为1.15亿美元的能源效率项目。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将在促进能源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及推动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产生巨大的发展影响。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1650万美元、及芬兰贸易工业部300万美元的赠款支持。
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希望能最终达成如下目标:
1.支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十一五计划中,关于能源效率及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
2. 按商业原则运营;
3. 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能效设备的使用;
4. 与公用设施公司、银行和能效设备供应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来实施该项目;
5. 积极解决目前能源效率行业存在的市场推广和融资障碍;
6. 支持政府加速推广使用天然气的战略。
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融资项目第一次将公用事业公司、能效设备提供商、及银行三方集合在一起,为推广能源效率项目,创建了新型的融资模式。通过这一项目,国际金融公司将支持总额超过1.5亿美元的能效项目的融资,并从而导致500 万- 10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
金融市场业
(1)熊猫债券
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首此发行本国货币的熊猫债券,该支11.3亿元人民币、期限为10年的债券是在银行间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国际金融公司将债券收益向广州发展实业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公司及北京和睦家医院进行了融资。
国际金融公司此次债券的发行,标准着中国人民币债券市场已经开始向国际金融机构开放。此次发行还为未来高信用等级的发行人发行人民币债券起到了示范作用,它还将帮助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国际金融公司的人民币债券发行说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往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非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增加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此次债券发行也使国际金融公司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帮助那些需要本国货币融资的、质量较好的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杭州联合银行
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购买了杭州联合银行5%的股权,是外资入股中国农村合作银行的第一例。这一创新项目将为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重组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国际金融公司把其投资于中国金融机构的精深经验用于这次富有开创性的项目中。国际金融公司的技术援助基金将支持省级农村合作体系的改革。国际金融公司还将委派一名富有国内和国际银行经验的高级银行管理人员,作为杭州联合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就杭州联合银行的管理和现代化金融机构的建设提供建议。
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改革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脱贫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农业合作银行树立一个标尺。国际金融公司将致力于帮助杭州联合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揭示、环境以及社会责任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这样,他们在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行业
北方安德利浓缩苹果汁公司
继 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向北方安德利浓缩苹果汁公司提供1500万美元贷款后,国际金融公司又于2006年向其提供了450万美元的股本投资。北方安德利于1996年在山东成立,并继而迅速成长为中国和世界浓缩苹果汁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德生产商和出口商。国际金融公司的贷款将帮助北方安德利公司完成其全国主要生产基地生产设施的扩建,尤其是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生产基地的扩建。这与中国政府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一致。该项投资还将帮助北方安德利提高生产效率、将生产能力提高到年加工100万吨苹果的水平。国际金融公司的资金还将帮助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并最终使约200万农民直接从北方安德利公司对苹果的生产加工而受益。
为了帮助北方安德利公司扩大其对当地农民的支持,国际金融公司还将提供一个为期三年、总金额为75万美元的供应链技术援助项目。该技援项目将提倡在中国的苹果生产过程中采用改善苹果种植地的管理、加强工人生产中的健康和卫生条件等好的农业生产习惯,减少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并降低固体和液体废物的排放。技术援助项目将为北方安德利引入苹果可追溯供应链系统,使其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国际食品生产商所期望的标准。
基础设施
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向云南中大盐津发电有限公司提供了2200万美元的长期贷款。国际金融公司与DEG、Proparco公司及FE全球和亚洲清洁能源公司一起合作,共同支持位于中国云南省境内白水河上总装机容量为7.8万千瓦的三座径流式发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云南中大现有6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均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境内。该项目的主要发起人是浙江中大三川水电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浙江杭州,是一家开发、拥有和运营中国小型水电资产的国内控股公司。
这是IFC首次投资于中国欠发达的西部省份-云南省,它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项目将消耗大量的物资和服务,因此它将极大地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项目还将产生示范作用,希望能籍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云南和其他西部省进行投资。
本项目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开发水电资源以取代火力发电的政策。该项目在30年的运营期内,预计每年可以提供大约3.8亿千瓦清洁能源,从而缓解中国南方电力短缺的问题,并预计能够减少800万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Ⅱ 求国内外金融风险案例!!!麻烦各位了~~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一、案例分析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二、原因分析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启示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大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尽管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匡算结果有不同,有的说20%左右,有的说30%左右,不论那一个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泰国(7.9%)、马来西来(6.4%)、印尼(17%)、韩国12%、日本12%、台湾11%,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资产的原因虽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由于体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过多行政干预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如此高的不良资产比例下只所以还能正常运转,根本一点在于广大民众相信国有银行不会倒闭,因此不但不挤提,还照样存款。海南发展银行一开始了就染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病,长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由于它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国家信用保证,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挤兑,引发支付危机而难以为继。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是裹着国家信用大旗掩盖着高额不良资产的病灶,如果不能尽快把不良资产比重降下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深入,就极容易引发类似海南发展银行这样的风波。
(二) 合规合法经营是商业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
海南发展银行只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开业就违规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章第35条、第36条、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而海南发展银行完全违背这些规定,贷款不问用途,贷款不搞抵押,通过贷款的方式抽逃资本金,前门拿进、后门拿出,拿来多少、带走多少,如此违法乱纪经营,岂有不垮之理。
(三) 中央银行的救助是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化解银行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线的地位。
第二篇 外国金融风险案例
案例2-1
美国储贷协会的破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发生了继30年代以后又一次商业银行储蓄机构破产的风潮,据美国立法机构统计,有问题的商业银行从1981年的大约200家增加到1986年的超过1400家,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从1950——1981年平均每年5家,1982年——1992年平均每年130家,1988年达到200家以上,储贷协会几乎全面破产。至1995年末,花费了纳税人大约1400亿美元。据美国总会计署估算,这场危机的保救成本要超过5000亿美元。在这场危机中,各种利益集团通过立法机关和政府胡整乱治,丑闻百出,在美国金融发展史写上了不光彩的一页。
一、案例介绍
美国储贷协会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成立这个协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美国的中产阶级进行自顾,所以全称是“扶助储贷协会”。为了规范储贷协会的运作,国会创建了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而且建立了它的附属机构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为储贷协会的存款保险。储贷协会吸收公众的短期储蓄存款、并且用这些所得存款向当地的购房者提供20年和30年的抵押贷款,利率在抵押期内保持不变。
显然,如果储贷协会向储户支付的利率低于储贷协会发放的抵押贷款的平均收益率,则储贷协会就有盈利,可以正常经营,反之,如果储贷协会向储户支付的利率高于储货协会发放的抵押贷款的平均收益率,则该机构就会亏损。从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利率很低,而且稳定,长期抵押贷款利率高于短期存款利率,即储贷协会的收益曲线总是向上倾斜的。在稳定且低通货膨胀率的时期,储贷协会的经营是很简单的。局外人嫉妒地拿储贷协会经理的“3——6——3”的经营方式(以3%的利率借款,以6%的利率贷款,每天下午3点打高尔夫球)开玩笑。不幸的是,在70年代中期,利率开始上升。最初,这一上升是温和的递进的,所以储货协会遇到的麻烦不大。但在70年代后期,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对利率施加了向上的压力,并将利率提高到了储蓄机构可以向储户提供的利率上限水平。为了防止严重的非中介化,立法机构授权储贷协会发行货币市场单据,这一新工具面值1万美元,并允许银行和储蓄机构参照6个月国库券的标准来确定利率。
Ⅲ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外汇管制可以追溯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当时马国政府为了防止国外货币炒家阻击马币而进一步限制马币在马国以外的流通性。
1997亚洲金融风暴时开始管制外汇。2005年开始放松管制。
一、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二、定义: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三、利弊:
实施外汇管制的有利方面在于,政府能通过一定的管制措施来实现该国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奖出限入和稳定国内物价等政策目标。其弊端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由于人为地规定汇率或设置其他障碍,不仅造成国内价格扭曲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妨碍国际经济的正常往来。一般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民族经济,多主张采取外汇管制,而发达国家则更趋向于完全取消外汇管制。
网上摘抄的,你看着写
Ⅳ 我在摩根国际金融投资被骗了
投资理财一定要关心 公司的品牌和实力。。如果有实盘的话。。那就要了解平台的规模和批文。。千万不要在黑平台上做
Ⅳ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 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
Ⅵ 金融市场案例分析。。。急。。求解答
1,货币的发行权由政府掌握。
2,开放的货币政策。
3、浮动汇率机制。
4、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但是中国目前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国际环境不同了。
Ⅶ 国际金融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了什么作用
吃了东家吃西家,大发战争财!
首先支持德意日三个轴心国走法西斯道路,特别是投资德国让这个一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重新武装起来,投资日本让这个一战第二大受益国在军国主义路线上越走越远;然后又加大对同盟国主要是美国的投资,让这个世界工厂满负荷运转开动战争机器;最后在将整个欧洲打了个稀巴烂后,投资欧洲掌控这些国家的资本。
Ⅷ 国际金融的国际投资
各国官方和私人对外国进行的投资,其总体就是全球范围的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货币资本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以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投资几乎全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战后,苏联、东欧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参加对外投资活动,其中主要是石油输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投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有40余个。
21世纪后,国际投资进入金融经济的新时代,对冲基金发挥了跨时代的作用。
Ⅸ 一个国际金融的问题关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懂的网友帮帮忙啊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净误差与遗漏。一定时期内,这三个账户的发生额之和为0。
而第三个账户“净误差与遗漏”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抵消的账户,因为国际收支统计会因为口径不一、人为因素(如虚报出口)等原因出现误差。
假设净误差与遗漏为0,那么经常账户的顺差数额自然就等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数额了,即,经常项目顺差产生的外汇收入将用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外汇支出,也就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这就使外币资产供给增加。
直观来说,如果一国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可以不太严谨地认为该国经常账户顺差。那么出口比进口多赚的外汇往哪里花?自然是投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去(当然,也可以作为我国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也属于资本与金融账户)。这些经常账户顺差产生的外汇可以粗略认为就是外币资产供给增加量(我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供给)。
Ⅹ 求一个金融改革下企业融资成功的案例
一个成功的融资案例
发布日期: 2005-1-25 点击数:134
通过一项长达四年的融资计划,汇丰投资银行为新世界集团融资逾十四亿美元
前不久,香港汇丰投资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企业财务董事兼中国事务主管许亮华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刚刚完成的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简称新世界中地)一项长达4年、累计逾14亿美元的融资项目作了详细介绍。
90年代以来,香港著名华商郑裕彤财团通过旗舰企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举进军内地的中低档房地产市场,并成为北京、武汉、天津和沈阳等城市的房地产战略发展商,为此,需要筹集庞大的资金进行投资。
1993年的高峰期后,许多城市的楼房尤其是高档楼房大量空置,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相当消极。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们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拓展内地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难度可想而知。
1995年11月,汇丰为新世界中国房主发展有限公司首次通过私募方式发行了5亿美元的股本。本次发行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私募发行,私人股本投资者占有了新世界房主43
%的股份,新世界发展则持有57%的股权。
第二次是为新世界中国金融有限公司发行的3.5亿美元强制可换股担保债券。在私募成功发行一年后,新世界中国希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在中国的房地产的投资活动。作为新世界发展的全资子公司,新世界中国公司的规模还太小,采用普通债券方式发行成本较高,如果上市又不具备三年业绩的条件。于是,汇丰主要针对上一次私募所未触及的可换股债券为债务投资者设计了可换股债券的发行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结构性缺点:公司上市后,债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转为股票,在换股期间,可能会有大量股票突然涌入市场,这会给当时的股价造成压力,甚至影响初次公开发行的价格,因为投资者预计初次发行后股价不会立即上行。为此,汇丰设计的结构是,所有债券强制转换成股票,并在初次公开发行时作为发行规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须决定是否换股,上市后就没有可换股债券了,这就给了投资者关于市场流通股数的确切信息;当然这也给发行增加了难度。这次发行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可换债发行之一,汇丰承担了2.1亿美元的分销份额,却创造了8.6亿美元的总需求,发行后债券交易价格一直高于发行价格。
在公开流通债发行两年半以后,新世界中地准备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为5.68亿美元。这次发行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有很多误解,对实际发生和酝酿中的变化知之甚少。如何改变投资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决定发行成败的关键。为了让股本投资者能够更好了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汇丰集团属下的汇丰证券于1999年5月6-7日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中国住房改革研讨会;为配合全球发行,汇丰组织了两次独立的访问活动,活动事先都有详尽的研究报告作铺垫,活动横贯了亚、欧、北美三大洲;6-7月,汇丰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全球路演,访问了三大洲的11个城市。为一次发行举行三次全球规模的推介活动,这是非常罕见的做法,经过这三次声势浩大的活动,终于完成了对投资者的"教育"工作。
在此次发行过程中,可换股债券的换股程序是个关键环节。债券持有者的换股方式有三种:在初次公开发行中认购最大数量的股票,或是将债券折算成股票出售获得现金收入,或是只认购最大债券股的一部分,其余债券则兑现。经过路演,结果相当令人振奋:来自股本投资者的需求为7.83亿美元,来自债券持有者的需求为1.43亿美元,总需求达9.26
亿美元。至此,由汇丰一手策划的为新世界中地总额超过14亿美元的这个融资故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知道是否是你想要的那种,答题辛苦,帮忙点下【采纳回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