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信金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优势是什么
优势有很多,相比银行理财,利息更高,因为银行也要抽成,总共7%-9%的利息,投资者拿到4%-5%就不错了,少了银行这个中间环节,投资者的收益更多;首先,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是地方财政年度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财政支出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价格补贴支出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平台企业主要承担四大职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职能,二是融资职能,三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四是投资职能。这类型的企业都是通过地方政府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因此,具有几个特点:
1、背靠政府信用,城投平台都是100%隶属于当地人民政府,均是大型国企。
2、政府平台主观上不愿意违约,如果哪家平台敢延期还款,整个区域都会被拖累,再融资非常困难,影响当地的基建和融资环境。
3、政府会协调还款,比如疫情期间延期的政信,也都在处置中,根据经验,城投债务一旦出现问题,还从未发生过政府不采取救助措施的先例,从过去10年多政信实务实践的经验来看,政府平台出现兑付问题的情况是很少的。
⑵ 政府融资的含义。
政府融资(或强制融资),是由于公共物品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理性的个人倾向于由他人付费,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免费搭车”,这个问题使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因此由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引申出来的结论是: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⑶ 政府融资规范政策的发布,对后期政府债务融资有哪些方面影响
第一是债权融资,第二是股权融资。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度丝毫不亚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外的机构,只不过是我们的制度环境和相关的平台,让我们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走的不顺畅而已。比如在北美或者欧洲,银行体系、其它体系,相关的担保体系等等诚信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做组合贷款、贸易融资,在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其它国家很少看到的固定回报的投资,在字面意义上国外是有的,比如涉及到中国的外汇监管的问题,所以在中国所进行的民意投资的现象都很值得大家深思考虑。第三是产业投资。在中国已经有了,只是大部分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最近通过跟政府进行的接触,我也发现这块投资目前整体的状况并不是非常良好,当然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专业人士不到位的问题。4.贸易融资,做贸易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看了一组数字,在中国做贸易的企业,其实真正的利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融资行为,占整个融资行为的20%,这说明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我们要分析是因为银行的问题还是因为企业内部资质的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的思维习惯的问题,还是没有去叩响大门的问题。5.私募基金,现在已经打开,明年3月1号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投资公司都在进行观察,进行转向的原因,我相信在这方面一定大有作为。6.合伙人或员工入股随着技术创新三个特点的转变,即由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由能人创新转向集体创新;由一次性创新转向持续性创新,对创高技术企业来说,常常需与他人共同创业。许多企业在创业初期,相当一部分资金靠几个或十几个创业者集资。职工入股是一个有效的筹资方式。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职工入股对于太小的公司意义不大,因为公司所能筹措到的资金数目与职员人数成正比,一般来说,待企业得到了一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实力大大加强之后,公司进一步迅速成长,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时,可以考虑员工入股这种筹资方式。如果企业的经营性情况不好,一般不宜推行员工股份拥有计划。因为企业的员工非常了解企业,此时,推行员工拥有计划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或抵触情绪,从而使职员入股计划难以成功。当然,如果公司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公司经营情况好时,或者即使经营情况不太理想,公司经理人员和职员在避免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问题上形成共识,希望同舟共济,渡过难关。那么采用员工入股是可行的筹资渠道。7.租赁,也算一种融资对于刚刚创的企业来说,进行生产需要投入固定资产,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往往昂贵,创业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固定资产,租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在资本充裕条件下,出于优化财务结构方面考虑,也可能采用租赁方式
⑷ 融资会有什么影响
一、融资成本分析
融资成本是指使用资金的代价,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融资费用(包括代理成本、寻租成本)是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使用费用(如股息红利)则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由于融资费与融资额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应将融资费从融资额中扣除。融资成本是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与融资效率成反向变化。
中小企业融资时要按融资成本的最小化原则,尽可能选择对中小企业最有利的、最优惠的融资工具。中小企业不仅存在着上市难的问题,而且即使上市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和规模不经济问题,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股票融资效率更低。因为发行股票的手续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审计费等均为固定费用,这些费用并不会因为发行规模小而相应减少。据统计,企业上市实际发行费用占发行额的1.84%-3.98%。
在债务融资方面,因为有税盾效应,其融资成本与股票融资相比是低的。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基准的贷款利率,而且贷款利率仅能在较小范围内浮动,所以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不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债务融资效率就很高。事实上,因为政府对利率和金融服务收费的管制,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从而影响了它们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此外,限制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收费,也会挫伤金融机构调查和收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它们提供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这必然使中小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金数量大大减少,实际上是双方都不愿意接受的低水平融资效率。
民间融资成本一般称其为黑市利率,基于民间融资的高风险,黑市利率很高。商业信用是一种“自然性筹资”,它伴随商品交易自然产生,不需办理手续,一般也不附加条件,若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带息应付票据,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并不产生融资成本。但由于商业信用所筹得的资金一般较少,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说,其实际总成本大于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将自己的税后利润转化为积累,实质上是对企业追加投资。这种融资方式表面上看不用付出代价,实质上依然有融资成本——机会成本。企业若将内部积累用于其他投资,则投资收益便是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总的来说,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的融资成本最低。
二、资金利用率分析
资金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映融资效率。
(一)资金到位率,即融资筹集到的资金量与预期筹集资金量之比
资金到位率高,则企业把融资运用到经营上的程度就高,相应的融资效率就高。内源融资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资金到位率较高。考虑到企业的资金需要及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效应,企业的留存收益一般都会留在企业中继续投入生产。对于债权融资,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实力、领导人素质、资金结构、信用等级和经营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债权融资十分困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债权融资渠道,但四大国有银行的信贷策略明显倾向于国有企业;而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政策,很多企业申请的贷款只能部分得到,甚至有些企业被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多次拒绝,所以资金的到位率一直是较低的。
(二)资金使用率,即企业有效消化资金的能力
资金使用率越高,企业融资效率也就越高。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将很快得到利用,但不排除以下两种情况导致的资金利用率不足:上市的中小企业受到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误导,即使短期内无资金需求,只要达到增发的条件也会选择增发,融入大笔资金。同时,由于最低资本规模要求,该规模一般都会高于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使得部门资金无法得到真正利用。由于融资集中性与投资分散性的矛盾,也会导致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不排除因为融资过程的延续时间较长,使得原先的市场机会与企业擦肩而过,而暂时又无其他投资机会而出现的资金闲置现象。
三、清偿能力分析
清偿能力是资金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但能揭示资金再循环的效果,还能体现出企业的经济业绩、规模、发展潜力、信用状况以及管理层状况等。企业的经济业绩越好、规模越大、发展潜力越大、信用状况越好、管理层整体素质水平越高、企业的清偿能力越大,融资效率也就越高。清偿能力与融资效率成正方向变动。股权融资由于不需要偿还本金,不会产生因不能偿债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不利影响。因此,可认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在考虑清偿能力时,其融资效率是高的。内部融资在这一点上与股权融资具有相同的性质,即不需要偿还本金。而对于债券融资来说,各种不能清偿的风险和不利因素都是由债权融资所带来的,这些风险和不利因素会导致融资效率的降低,这种融资效率降低的程度是以企业的不同而相异的,而中小企业在这一点上效率是低的。事实上,造成中小企业债权融资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即是清偿危机,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较高的倒闭或歇业比率。据一些银行管理人员估计,我国有近30%的中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近60%在4-5年内消失。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情况,显然使向其发贷款的银行也面临着较大的连带风险。鉴于此,银行向其贷款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会较高,自然使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企业的违约率。
四、资金使用自由度分析
企业对以不同方式融入的资金的自由支配程度是不同的。资金自由支配的程度越高,融资效率越高。企业内部融资资金在所有融资方式中自由度最高。股票融资的资金的自由度也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及时披露,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就可以随意更改资金投向。银行信贷融资资金使用自由度要低于股票融资,因为在借款协议中,一般对资金的使用方向都有明确的规定,并附有违规处罚的条款。中小企业受融资渠道不畅所限,不得不接受银行严格的约束条件,包括准备金制度、信贷补偿性余额、周转协定等。对于大笔贷款或经常性贷款还会有监督员进行日常监督,因此,债权融资在自由度上是低效的方式。民间借贷的出借者更关注借贷的归还和高额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不甚注意,且由于能力限制也无法跟踪监控,相对于银行信贷而言,企业对民间借贷资金的自由支配程度要高。商业信用不涉及资金的流动,且发生在专项交易中,所以资金使用的自由度最低。
五、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是指资金使用者使用不同来源的资金可能承受的损失。融资风险小,融资效率就高。由于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都不需要偿还本金,不受使用期限的限制,不会产生因不能偿债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不利影响,所以相对于其他债务性融资方式来说,二者的融资风险较小,但从控制权损失的角度讲,股票融资风险远高于内部融资。民间借贷由于缺乏正式的法律法规保护,从而无法诉诸于法律的保护,所以对资金借出者来说风险较高。但从资金借入者角度来说,民间融资风险要低于银行信贷融资。银行信贷借钱还钱都按协议、规定办理,逾期不还会被罚款、被冻结存款,以后也得不到后续的贷款资金。商业信用融资的期限较短,如不能及时地偿还应付账款将失去信誉,以后的交易也很难达成,所以其融资风险介于银行信贷和民间融资之间。
⑸ 政府选择融资模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出资能力不强,部分政府融资平台的注册资本由土地、公益性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出资构成,且存在价值高估等情况。
第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少数市级和部分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尚未建立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体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三,信息不透明,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经济运行、财政收入、负债状况等信息披露机制,信息透明度不高。
⑹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如何影响金融活动
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一般有两种方式:货币融资和债务融资。货币融资是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实质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财政征收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财政向银行的透支超过银行承受能力时,超出的部分将导致中央银行的非经济性货币的发行,而这部分“财政发行”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这势必造成国民收入的超分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债务融资是财政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发行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国债进入债券市场,对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债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和信托进行建设项目资金融资,而一旦政府无力偿还产生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
在我国为了解决分权化改革后的中央财政集中率下降而使中央财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使金融代行了部分财政的功能,金融业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由于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而且财政的显性风险较高,所以一些本应该由财政承担的支出转由金融部门支出,从而形成了金融部门的准财政政策。但由于金融部门的准财政行为不同于真正的财政活动,也不同于真正的金融活动,所以棋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执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部分支出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型很难保证,最终会形成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例如:国家财政能力下降,使得中央政府无力继续大规模对国有经济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投资,而是以“拨改贷”等方式,将财政投资改为银行贷款,但由财政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由于国有银行在这种贷款过程中,难以严格检查、审慎经营,贷款存在很大风险。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具有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为上市的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成为上市公司的“钱袋子”。国家为了国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而推动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增长,造成了很大的泡沫。还有这种上市前的审核以及审批的不规范很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这种金融的“第二财政”的效应,在减小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也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⑺ 当前政府类融资宏观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从总量上看,贷款仍然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方式。2018年开始,金融加强监管,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企业短期集中长期贷款投放均出现同比增速下滑。
非标融资受金融监管变化波动较大。2016年后,证监会开启对通道业务严格整治,显著加大通道业务资本消耗,其他非标新增收缩,非标投放回流到信托贷款等“社融非标”渠道。2017年底开始,受资管新规影响,社融非标及其他非标均快速收缩。
债券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第三大重要来源,主要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为主。此种融资暂未受到政策影响,但因为近两年信用风险频发,公司债发行难度加大,债券融资增长承压。
股权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来源的第四位,受金融监管影响较大。2018年IPO过审率较低,A股市场以再融资为主导。
⑻ 地方政府如何融资
地方政府融资方法:财政拔款;债务性融资;地方政府债券 ;资源性融资 ;国有企业改革;项目融资 ;ABS融资;民间融资 。
1,财政拔款 :
(1)本级财政拨款;
(2)争取上级财政拨款资金 ;
(3)结合有关项目建设,向上级有关单位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
(4)争取上级专项政策或试点单位支持;
2,债务性融资:包括地方政府的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国债转贷或中央代发)、政府性投资公司(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信托融资等。
3,地方政府债券 :发行城投类企业债券,债券融资相比股票融资具有投资风险小的优点。
4,资源性融资 :是各级地方政府利用政府所掌握的资产和公共资源筹措的资金,包括有形资产(资源)融资(如项目融资与土地融资)和无形资产(资源)融资(如特许经营权融资);
5,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也是政府的重要资产之一,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履行公共职能有着深刻的影响。
6,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重要融资手段,指以项目的名义筹措一年期以上的资金,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形式。
7,ABS融资: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它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一套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8,民间融资 : 在持续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国情下,启动民间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⑼ 政府融资对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政府融资,目的是用于投资,其必然增加市场货币的投放量,助长社会购买力,对价格有一定的助涨作用。
⑽ 政府投融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政府投资、融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可能会发生“挤出效应”。
(1)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发行国债规模过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销。因此,国债规模及投向必须合理,如产生“挤出效应”,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以保证其可持续性。
(2)产生“挤出效应”的条件
1)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厂商能以较低的要素价格水平得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则意味着价格水平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此时,总供给曲线是接近水平线的。此时,国债扩张导致的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应较大,而价格水平不变或上升幅度很小,因而对利率影响较小,从而对私人投资影响也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反之,如果经济中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则挤出效应较大。
2)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或增加额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将产生挤出效应;反之,则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不论中央银行直接借款给政府,还是在政府向公众借款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向流通领域增加货币供给,都可以抑制利率因政府支出扩张而上升。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抵销挤出效应,即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
3)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即使货币供给增加,政府支出扩张的挤出效应也将难以避免。因为此时国民收入水平超出充分就业收入,意味着社会需求过度、资源约束紧张,而价格水平急剧上涨。价格上涨使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减少,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国民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后,仍然扩张政府支出,即使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也避免不了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