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资模式 » 久心医疗融资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久心医疗融资

发布时间: 2021-06-16 13:21:23

『壹』 要融资就可乱发行股票

你好财政是从网络CV的,货币是从网上找的~~~~看您这题``象突然看到我们可爱的经济考题似的~~~~

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一)政策的阶段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二)政策的定向性。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三)政策的复合性。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原则或政策取向的合理确定与适时调整,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效应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应注意和力求做到下述几个“兼顾”或几个“结合”:

第一,在政策重点的选择上,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则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高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新形势下有助于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必须把增加投资和生产与刺激最终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使总量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因为当前问题的性质,既不是简单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也不是简单的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增长)模式转轨时期,在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形势下,主要由于转轨“镇痛”、体制和结构障碍等基本原因而形成的过渡性困难。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和性质,即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很不健全等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和实施全面松动的总量扩张政策,那就很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加重结构调整的困难,从而非但无助于当前经济的协调、有效增长,而且还将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就业问题的解决,造成更多的麻烦和后延性障碍。

第三,在政策倾向的掌握上,应把支持国有经济与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其发展需要、发展可能及其存在的巨大潜力,还是从其在诸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税收、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来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的确存在着不少现实障碍和困难,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政策性问题。

第四,在政策效应的考虑上,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因为,既然需求不足将是制约我国后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在政策取向、政策效应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须把短期与长期、当前与今后加以统筹考虑。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

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一种长期的政策选择,那就必然有一个政策调整或政策转换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预作准备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出现或找到替代当前财政政策“拉力”或“推力”的因素和条件。就是说,要逐步改变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用其它的推力来加以替代或置换,从而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我以为,从中长期看,这样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这方面可供选择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进银行的消费信贷;适当增加财政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转移性支出数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等等。

2、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社会资金是永远流动和相互转化的。为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就能为政府基于拉动经济增长目的而进行投入的适时退出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我国是存在很大潜力的。比如,尽快减轻企业沉重的非税负担,改变有些企业存在的费大于税状况所能产生的企业投资潜力,就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同时,只要引导有方、政策得当,激活我国巨额储蓄存款余额和游资的利用机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又比如,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以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3、出口需求替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但通过深化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善政策激励措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去年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编辑本段]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实证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是指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或失败的可能性。其风险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决策风险,二是政策执行风险。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风险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政策的全过程。一般而言,导致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确定方面的偏差。确定的政策目标严重脱离实际,或财政政策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脱节,或财政政策目标本身的模糊性,都会带来相应的政策风险。(2)在财政政策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3)财政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程度。(4)财政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失当,且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5)财政政策严重滞后,没有随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6)财政政策作用的力度过大或过小。(7)在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特定利益集团的阻挠或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

以上只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含义、表现及成因进行了抽象分析,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分析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密切联系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来具体进行分析。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关于增发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议案》,决定由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决不搞一般性工业项目。根据这一原则,当年安排的国债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要机场建设;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00亿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增加公检法及司法设施建设投资;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其资本金;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和进口设备税收政策。1999年,中央政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策措施的运用方面,既向银行增发国债用以扩大投资,又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消费;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支持企业技术改造。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60%以上的国债投资用于中西部地区;二是继续贯彻落实 1999年出台的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城镇居民的收入稳定增长;三是进一步应用税收等手段,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出口。根据中央的精神,在2001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继续追加现有国债资金项目的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从近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来看,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1998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2000年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中国官方估算)。2000年GDP增长速度8%,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已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尽管2000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还比较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经济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少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政策的作用效果同我们的预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在其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客观上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导致政策风险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就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而言,集中在拉动经济的年度增长上,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其次,在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滑的原因时,认为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着力点只是放在扩大内需上,而对社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再次,在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其他政策工具很少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第四,在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回升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仍然放在扩大需求上,而没有适时地进行战略上的转移,财政政策显得严重滞后。第五,在处理财政政策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方面,片面强调前者的作用,而忽视后者的作用,没有摆正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财政政策的力度偏大,财政风险尤其是国债风险进一步加大。第六,积极财政政策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平性,而是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对其他所有制经济存在明显的歧视,尤其是在财政投入方面。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第七,由于层层截留、挪用,据估计,约有20%的国债资金不能到位,致使通过国债投资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大打折扣。

[编辑本段]防范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基本对策

1.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上,必须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作为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在制定财政政策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确保年度或任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应将重心放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有保证。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既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城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生态环境的好转等。

2. 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初期,针对需求严重不足的严酷现实,财政政策作用的侧重点放在拉动需求方面,这样做简单、容易操作,而且见效快,因而是无可厚非的。到了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投资品及消费品价格开始止跌回升,这说明我国的需求管理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尽管有效需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有效供给上来了。经过3年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警戒线,虽然负债率还较低,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相对低下,因而以西方发达国家及欧盟成员国所确定的警戒线标准来说明我国的国债发行还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20%以内为宜,最多不得超过30%,否则有发生财政危机的危险。

由此可见,以扩大国债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旨在拉动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单一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要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放到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上来。要通过财政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使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有机协调起来。

3.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及政策的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在国债方面,虽然维持一定数量的国债发行是必要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加以严格控制,国债增长速度应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国债风险程度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国债资金的运用应仅限于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并重点投向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产业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国债资金向这些领域的投入不是包办或垄断,而是重在发挥其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国债资金应退出纳消费性领域,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应通过税收等无偿性收入来解决。在国债资金投资结构上,要逐步加大新兴产业及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拉动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要加大对国债投资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国债资金的到位,提高其使用效益。在利用国债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过程中,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的基础工业及基础设施方面,优化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并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次,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的杠杆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财政投资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对社会投资实施调控,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日趋下降、国债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面对中长期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巨大的投资资金需要,财政的直接投资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前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贴息支持政策性融资,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拉动与引导。目前要扩大财政贴息的资金规模,使之成为加强供给管理的有效工具。

再次,要通过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刺激民间投资。要废除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变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并相应调低其基本税率,取消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分;统一企业所得税,给内外资企业以公平的税收待遇。取消地区性税收优惠待遇,实行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待遇。

第四,要切实解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乱集资问题,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规范和约束政府本身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及个人的负担,调动其投资积极性。如在政府收费方面,有关政府收费的立项、收费标准的确定等都必须通过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的审批,收费标准的调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省级人大常委会举行听证会。各级政府只是收费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无权进行收费的立项、收费标准的确定和调整。

4.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市场第一、政府第二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的财政政策只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在运用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时,要注意掌握好政策的力度和作用范围,保持财政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和适度性。要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弥补私人经济部门投资的不足,并积极引导其投资方向,而不是排挤私人经济部门投资,同其在经济领域争利。作为财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要注重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水平,及时收集和掌握经济发展信息,减少和避免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的盲目性。

5.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及其风险的防范,还需要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我国的一切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要确保其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财政政策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是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有其他的政策及制度原因。如民间投资缺乏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民间投资产业准入政策方面的障碍等,使民间投资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必须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废除各种歧视性的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及银行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要逐步取消产业准入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变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除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及国防安全的领域不宜让民间资本进入外,其他领域应尽可能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必须对国内民间资本开放。

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是货币政策性质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是有效提振内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举措,是防止经济大幅下滑、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保证。

在我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包括三重含义:其一,这是“适度扩张”而非“完全扩张”的货币政策。两种政策的区别不仅在于扩张程度的差异,还在于其各自运用时所面对的宏观经济态势的不同。完全扩张型货币政策通常在经济发生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目的在于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过程,拉动经济复苏;适度扩张型货币政策则适用于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实施目的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很显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选择,与我国现实的宏观经济态势是吻合的。

其二,这种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质的规定自不待言,“量”的变化也是如此。尽管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适度”的、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体现货币政策能量和实施程度的一些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如贷款增量、贷款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的总体水平,应明显高于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期。

其三,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类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应该是放松的,尽管它们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程度会有差别。以扩张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角色,而汇率政策的作用也不应低估。面对我国出口下滑导致外部需求明显萎缩的情况,应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加大人民币汇率向下浮动的幅度。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实施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会调低利率总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两方面归结到一起,是有利于刺激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需求。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三农”、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高科技等行业。应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行业和市场壁垒,给民营资本以“国民待遇”,使其能够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公平参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对某些总量型的货币政策措施,应赋予其结构调控功能。仅以央行作为经常性政策调控工具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为例。应改变“一刀切”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所在地区、金融资源相对贫乏的经济落后地区,可实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这样做,既可以增强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消费主要受劳动者收入制约,因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有限。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作用的支点,应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拉动消费。同时,货币政策应和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拉动消费需求的合力。 32539谢谢

『贰』 跨境融资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适量的资金,而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称之为融资。并购融资方式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但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是从外部开辟资金来源,通过与其他投资人联合投资,或以股权、债权、混合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混合性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按约定代价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还本付息的一种融资方式。债务融资往往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渠道,采用申请贷款、发行债券、利用商业信用、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企业债务融资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贷款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权益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直接吸收投资或发行股票或利用权益资本融资筹集资金。权益资本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金。企业并购中最常用的权益融资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资、权益资本融资,发行股票融资。混合性融资并购指的是企业通过发行混合性融资工具筹集资金而进行的并购。常见的混合性融资工具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

『叁』 以医疗器械类上市容易,还是以软膏类上市容易证据呢

我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面临的问题和认识误区
一 医疗行业上市需要妥善解决的政策问题

综合上述,中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刚刚起步,既要有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也有自身制度创新和体制重建问题。发展中国医疗行业问题,有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问题,也有产业发育、定位和推动问题。因此,是个必须全面重视的问题治理过程。在推动中国医疗行业上市融资操作中,有必要妥善解决如下问题:
1、国有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在医院分类经营的过程中,我国国有医院进入一般性竞争领域里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按照国际化规则和国家社会公共问题应急机制构建要求,现在我国公立医院正处于从传统国有医院向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时期。政府将逐步从医疗服务领域退出,同时在新体制和新机制基础上,大量组织国有资本重新建立全新的公共医疗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社会化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定位在社会医疗福利的公共产品提供上。为此,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上市融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2、解决医院分类管理不细化问题。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没有失败,而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营机制存在市场化倾向。医疗产业化走的好,走的健康,关键是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医院的分类管理问题。作者认为,这是如何对医疗产业进行科学定位的关键问题,将社会事业和商业产业问题的边界问题说清楚、讲明白了,这些问题就好办了。
3、加快医疗行业发育的投资环境建设问题。抓紧医疗产业政策的法规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当务之急;同时还要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性和维护社会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医疗技术、人才和充裕的资金,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迅速催生医疗产业化。
4、凸显医疗行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自律功能。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特别是吸取前段医疗体制改革的教训,把属于社会化中介组织功能从政府的主管部门中分离出来,归还给社会,在市场、医疗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确保行业自律性成为医疗产业的经济伦理与行为准则。这样上市融资才有制度文化的保证。

二 医院上市需要克服的障碍

面对不断扩大的医疗消费市场,如果能通过上市而获得大量资金,来建设医疗网点、更新医疗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对很多医院是求之不得的,众多民营医院更是饱受资本短缺之苦,十分盼望能上市融资,但医院上市存在重重阻拦,使医院与资本市场难于完全牵手。我们发现,中国医疗产业上市条件非常苛刻,上市的难度也非常大。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医保定点政策制约医院上市

按照规定,只有营利性的公司制医院才有上市的可能,尽管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不承认在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采取排斥态度,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执行情况看,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般不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医疗消费市场之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城镇患者大部分都希望通过医保,而不是自己掏腰包看病,这意味享受医疗保险的病人不能到这些营利性医院就诊,因此营利性医院比非营利性医院就要白白少一大批稳定的病员。(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不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说法不能得到社会福利部门的证实)。另外,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也要求医院的诊疗价格尽可能便宜,许多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的营利性医院因此也很难占据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从目前各地实际情况看,营利性医院的大多数并没有实行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所谓营利性医院实行高标准服务、高标准收费是一些人的假设)。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下,缺少这两类主要消费群体,对医院的收入甚至生存都会出现压力,在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医院首先考虑的自然是生存而非发展。正因如此,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时候,一些医院即使符合申报营利性医院条件,也由于担心失去医保病人而申报非营利性医院,甚至包括一些民营医院,也申报非营利性医院。占绝大多数的大型医院是非营利性医院,而非营利性医院是不可能上市的,主流医疗机构不能上市,医院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牵手还有待时日。

政府保护伞下公立医院垄断,危机意识不足,缺乏上市热情

公立大医院在规模实力、技术水平、盈利能力、规范性上都最有上市条件,由于在一个地区的医疗消费往往具有相对垄断特征,在地、县一级的病人主要集中在1、2家较大规模的医院,在省会以上城市的市场份额则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三级甲等医院,造成这种情况是政府对公立大医院的保护政策,竞争对手难以进入医疗市场。也因为区或区以下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相对比较差,吸引不了病人,而公立大医院因良好的品牌效益,吸引地区甚至全国的就诊者,以至业务量饱满甚至超负荷运转,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同仁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长海医院等都经常出现“半夜排队挂号看病”甚至黄牛倒卖挂号的现象,这些大医院即使没有医保定点也基本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但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的滞后,医院要摆脱卫生部门这个总院长的管理,成为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法人,还存在许多障碍,暂时的好日子也让许多医院缺乏进取心,医院对通过上市求发展能否一帆风顺也存在顾虑,诸多因素影响了医院的上市热情。

有意上市的医院因条件不足受到限制

最希望上市的应该是民营医院,我们有400多家民营医院,但大多是从个体诊所发展起来的,业务基本以各类专科、中医或民族医院为主,大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医疗设备落后、盈利能力弱、管理不规范,虽然有强烈的融资要求,但不能满足目前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规模、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盈利能力等基本条件。即使是投资45000万元的三九医院和投资70000万元的西安高新医院,由于医院成立不久,要在原有的医疗市场分一杯羹,并达到一定的盈利能力,也需要长期的积累,而目前盈利能力的不足也使医院短期内直接上市受到限制。

医疗市场改革滞后削弱上市优势

由于政府从有效控制医保市场的角度,倾向于扶持国有非营利性医院,即使一些营利性医院有资金和规模实力,在市场开拓上也很难有作为,如上市公司万杰高科原打算在北京、西安、青岛等地开办医院,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异地拓展医疗服务很不顺利,除北京万杰医院开业外,西安医院的股权大部分都已转让,青岛万杰医院的开业更是未知数。企业上市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获得大量资金来开拓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医疗市场还没有开放到一定程度,即使有资金也未必能占有市场,没有市场也意味没有利润,而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也迫使医院管理者不能不充分考虑上市的利弊和自身的利益。

三 海外朋友促进内地医疗机构香港上市及融资

2003年,由香港上市服务中心举办的《中国医院改制院长香港论坛暨推介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据悉,这次国际研讨会主要探讨通过更好地利用香港国际化医疗投融资的资本市场,来促进内地医疗机构香港上市及融资,并推进内地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投融资改革成关键

中国内地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较好地推进医院体制改革。为了体现保护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原则,国家应该直接投资并开办部分公立医院,如区域性的
综合性医院等。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其目的是认为他们可以起到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引导私立医院的经营行为等作用。

在此前提下,国家将从部分公立医院中"退出"。据了解,目前我国医院90%以上的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那么,国家如何退出?解决公立医院的产权明晰问题是关键。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及现中华医学学会会长曹泽毅在会上指出,一种方式是实行"国有民营"的改革,即对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另一种方式是对部分公立医院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国有的股权可以以债权方式退出。通过上述方式的改制,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盈利性或盈利性医院。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除了税收政策优惠、社会保障及人事制度改革外,投融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会的香港专家也认为,投融资改革首先涉及到如何解决融资问题。一方面,在政府重点支持的部分非盈利性的公立医院,国家应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实行预算财务、发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免税债券及政府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院体制改革中,实现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与并购重组,为外资和内地民营资本进入内地医院创造条件。内地医院投融资改革需要获得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其资本市场可以为内地医院投融资改革提供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强势平台。

上市条件基本具备

与会的内地医院代表纷纷表示,他们参与本次国际性会议的目的是想吸取香港地区及国际上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引中外资本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来参与内地医院的产权改革,通过对医院的并购重组来完成转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酝酿并计划在香港市场上市融资。

霍布金斯大学医院国际亚太执行总裁奇尔帕表示,霍布金斯大学医院也非常看好中国内地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人均医疗消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支出将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国内地的医疗服务市场也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英国投资银行代表雷亚则更加直接地认为,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进行融资,最好的选择是上市。与此同时,私人资本已经认识到投资医院等医疗机构要比投资基金和银行等回报率来得更高,所以他们为私人资本对医疗机构的融资计划安排已经占到其全部融资比重的10%-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在吸引私人资本的融资计划方面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鼓励中国内地医院等医疗机构到伦敦等资本市场上去上市。

内地医院改制所创造的巨大市场机会,也吸引了香港投资界的关注。一位香港投资界专业人士畅言,国际医疗机构等外国资本和国内民营企业等国内资本参与内地非赢利性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改制,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与现有内地医院进行合作或合资,来整合内地医院的丰富资源,内地医院的市场化改革所显现的最佳投资机会也必将来临。

随着部分内地医院的改制完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医院的投资价值也逐步体现,而部分内地医院也已基本上具备了上市融资的条件。香港作为最为贴近内地的金融市场,H股和香港创业版市场良好的示范效应,也必然会吸引更多内地医院到香港上市融资。同样,香港市场也非常看好内地医疗服务市场未来惊人的增长速度,巨大的市场容量及高速增长速度,使香港市场更期待内地医院企业到香港上市。

四 我国医疗行业商机巨大须防三大误区

入世以来,一些上市公司凭着敏锐的市场触觉,开始加大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如望春花(600645)、金陵药业(000919)就发布公告称将筹建或控股医院。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也
有意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这股投资医疗服务产业潮流的出现,说明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都看到了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投资机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这股投资浪潮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一些投资者没有看到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特殊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不具备产业经营的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医疗服务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误区之一:只要聘请专业医疗人才就能经营好医院

医疗服务行业专业性很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一般投资者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易作出准确的投资判断,因而常被所谓的医疗专家的意见所误导。这类医疗专家往往只精通医疗技术,而不熟悉市场规则,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大牌名医,只希望投资者投入巨资引进尖端设备,希望投资人为其搭建一个施展技术才华的平台,而忽视成本和投资收益率,甚至没有投资回报的概念。如果完全听这些专家的话,十次决策会有九次是错误的。而在资本市场上,有的上市公司热衷于资本运作而忽视医院是否盈利,只是把医疗服务产业的概念在市场上炒热,从投资者手中圈到钱即达到目的。有的医院长期亏损甚至已经停业,而公司股票却照炒不误。业内人士对这种风险看得是很清楚的,如果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打破的将是医疗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秩序。
要规避投资风险,关键要有一支优秀的职业化医院管理团队,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来激励职业经理人发挥经营管理才干,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同时还要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启用能人是选择院长的一个好办法。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而组建一个管理团队,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部门总监专业分工负责制比较好。凤凰医院集团的管理团队就是由本土派、海归派、国内外专业管理人士和技术专家组成。

误区之二:只要投巨资新建或收购大型三甲医院、引进尖端设备,就能获得较高回报

我国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确实在医疗人才、医疗设施、医疗收入上占有优势,并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是事实。但投资者也要看到,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是保障居民的基本健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医疗需求单一、医疗机构重叠、服务方式、技术装备地区差异不大。医院要开发一个新市场,需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进去后将得不偿失,无利可图。医院在选址准不准确、医院规模是否适中、服务定位合不合适、环境设备对不对路、是否满足顾客需要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通盘考虑。
另一方面,市场要有现实和潜在的需求,这样医院才可能向市场提供适合广大患者需要的、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以满足就医需求而获得利润。目前,许多投资者曾看好的宾馆式高档医院都遇到了为谁服务、赚哪些顾客的钱的问题。这些高档医院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参加医保定点医院。但即使参加了医保定点医院,医保的费用也不足以支撑这些高档医院的日常开销,每月还要补贴几百万元才能维持运转。因此,只有解决好医院的定位问题,投资医院才会有一个良好开端。

误区之三:医疗服务属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回报率低,没有投资价值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产业迅猛发展,经历了由分散经营到连锁经营的发展阶段。尽管在1975年至1980年间,美国的医院数量从最高峰7200家逐渐减少,控股连锁医院数却以每年12.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38家控股连锁医院拥有或经营着美国6965家医院的12.4%,137万张医院病床的7.9%。1981年,5个最大的连锁医院公司控制了632家医院和87502张病床。在整个80年代,美国医院管理公司群体的收入增长率约为13%-14%。而5个主要连锁医院公司在80年代前半期的年增长率为25%。美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发展也很快,其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2003年度,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美国50家业绩最佳公司的名单中,医疗保健行业成了最大赢家,制药和医疗保健公司在排名中占了主导地位,在其前10名中就有7家这样的公司。今年榜上有名的医疗和制药公司共有16家,比去年增加6家。其原因在于美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需要最新的药物和医疗服务。
当前中国连锁医院的发展阶段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医疗市场的发展阶段非常相似。2003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是6000亿元人民币,其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从目前看,中国现有医院大部分负债较重,设备陈旧,成本较高;中、小医院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盈利能力低,医院效益差;全国还没有出现大型的控股医院管理公司。而医院的连锁化经营是中国今后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跨地区经营连锁医院,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连锁医院形成经营管理模式后,可以复制、克隆到另一家接管的医院,使其尽快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尽早跨越医院盈亏平衡点,进入盈利状态,实现较好的投资回报。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大型医院连锁集团,但这不代表今后就不会出现大型医院连锁集团。当前,在中国投资收购医院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造,将会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凤凰医院集团旗下的五家医院中就有三家医院(北京健宫医院、大连新世纪医院、无锡新区医院)是从改组国有医院发展而来的。经过精心管理,现在这三家医院发展态势均很好。
今后,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人类医疗保健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费用的大笔投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也将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也正在进行中,这也意味着存在巨大市场机遇。谁抓住机遇,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是市场的领先者。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将是一个前景美好的朝阳产业。

五 上市公司进军医疗产业的发展思路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

尽管政府对医疗机构划分的原则和市场化的目标已经确定,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可操作性差。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经营营利性医院有时会遇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政策保障。

鼓励发展医院连锁集团

连锁医院是在核心医院或医院集团的领导下,由分医院经营同类服务的医疗机构。连锁医院能够实现规模化经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及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和经营风险。可以说,医院连锁经营是今后国内医疗服务业的发燕尾服趋势之一。有关部门应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民营及外资医疗投资机构以收购、托管、参股、租赁等形式组建医院连锁集团,依靠市场力量迅速发展几十家、上百家大型医院连锁集团,增强医疗服务业抵御风险和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

支持医疗机构融资举措

2003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上价值投资理念开始盛行,那些管理规范、利润逐年增长、现金流充裕的蓝筹股受到机构及中小投资者的青睐,股价逐步上扬,累计涨幅可观。而那些只有炒作概念而无业绩支撑的公司的股价则持续下跌。在投资者投资理念日趋理性的今天,有关部门应抓住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医疗投资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新股、实施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募集资金。既这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医疗产业获得丰厚回报的渠道,又可巩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同时客观上为国内医疗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谓一举三得。

探索医疗机构参股保险

在国外,营利性医院的最大市场是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保险客户。许多人寿保险公司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起通过人寿保险公司接下保单,并以医疗单位定点为营利性医院的方式共同分享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目前,我国现有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不是很大,但发展潜力奶大。因此,如果医疗投资机构一方面握有医院连锁集团,一方面参股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这样既能获得稳定的医疗客户,又能分享到商业医疗保险的丰厚利润,并将医疗服务与商业保险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将来有关部门一旦允许金融业混业经营,则医疗投资机构通过保险公司可以扩展到银行、证券业等领域,并进而通过金融网络将业务扩展到其他相关行业。医疗服务业与金融业的紧密结合肯定会推进医疗产业的发展。

『肆』 爱尔兰移民融资计划好吗

你好,爱尔兰投资居留计划是指非欧盟国家公民在爱尔兰境内投资不低于100万欧元就可获得居留许可。和市场上大多数投资移民项目不同,爱尔兰投资移民政策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是先获得批准再投资,投资之前已经确保拿到了爱尔兰移民身份。申请人投资爱尔兰境内的企业,保证投资期在3年以上,即可以获得爱尔兰居留许可,居留许可按照2年、3年和5年的方式续签。

爱尔兰投资居留计划是一个可以全家移民的项目,申请人及其配偶和子女可随同一起到爱尔兰工作和生活。爱尔兰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移民国家,在爱尔兰的法律体系中,和绿卡意义相等的签证为Stamp 4签证。Stamp 4是爱尔兰最高级别的签证,仅次于公民。爱尔兰投资居留计划的投资人可获得Stamp 4签证。
一、爱尔兰移民投资居留计划的申请条件
1. 主申请人需要年满18周岁,为非欧盟公民;
2. 投资要求:投资不低于100万欧元至爱尔兰当地企业,至少为期三年;
3. 200万欧元的资产证明,可以使用房产估值、股票收益等任何资产的证明;
4. 无犯罪记录;
5. 附属申请人包括:主申请人的合法配偶;主申请人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以及主申请人18-24周岁的单身、经济不独立子女。
二、爱尔兰移民投资居留计划的项目优势
1. 获得英国及申根签证的流程更加简便快;
2. 享受当地免费义务教育;
3. 全家可工作、学习和经商;
4. 可享受当地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福利;
5. 获批前不必投资;
6. 无语言要求;
7. 每年仅需居住一天;
8. 长居5年后可申请国籍。

三、爱尔兰移民投资居留计划的申请流程(3-6个月)
1. 确定移民方案;
2. 签订认购协议,文件审核通过之后,签署投资协议;
3. 律师准备资料,提交申请;
4. 投资人收到获批函后转款;
5. 投资人申请入境签证;
6. 投资人和所有申请人入境爱尔兰;
7. 采集生物信息,换取身份卡等文件。

四、爱尔兰移民投资居留签证的续签条件
1. 每年登陆一次爱尔兰;
2. 三年的规定期限内保持投资;
3. 未成为爱尔兰政府负担,比如申请低保福利、申请政府救济金等;
4. 无犯罪记录。
五、爱尔兰移民投资居留计划的入籍条件
1. 在爱尔兰连续住满5年,或是在爱尔兰前8年内住满4年,第9年住满1年;
2. 无犯罪记录;
3. 未成为政府负担;
4. 无语言测试要求。
六、爱尔兰国籍的优势
1. 持爱尔兰护照免签173个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2. 爱尔兰承认双重国籍;
3. 爱尔兰公民可在欧盟任何一国接受教育、工作和生活;
4. 护照持有者按照欧盟学生标准缴纳学费,远低于国际留学生水平。

七、爱尔兰投资居留计划项目推荐——WE CARE养老院
有15年运营经验的Eldercare精心打造的爱尔兰品牌养老院We Care, 致力于在爱尔兰全境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成功运营的养老院入住率都在95%以上。We Care是Eldercare旗下的所有养老院的品牌统称,目前已经成功运作三家养老院。We Care养老院将在爱尔兰新建或扩建10个养老院。
爱尔兰投资居留计划之We Care养老院项目的优势:
1. 政府保障项目收益;
2. 投资金额返还;
3. 德勤全程保障;
4. 有形资产保障投资安全;
5. 经验丰富的运营管理公司战略合作;
6. 项目得到爱尔兰政府大力支持;
7. 信誉卓越的资产管理公司。
望采纳谢谢! 本司加拿大技术移民30万人民币,不成功不收费!!

『伍』 2019年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不错的项目有啥

把高血压(心脏病)与低血压(心脏病)治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