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资模式 » 学前教育是否市场融资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学前教育是否市场融资

发布时间: 2021-03-19 00:07:05

㈠ 开办一家儿童早期教育的培训班,请问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融资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平时研究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早期教育,又参加过一些市场营销活动效果还不错.现在向开办一家儿童早期教育的培训班.虽然有一些大学同学可参与进来,大学导师也愿意提供研究机构支持,但我是想代理加盟国内最知名的品牌,以便探查市场和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但这样的话需要100-200万的前期投入资金,请问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融资? 通过银行贷款,又没有实际可抵押的物品,希望也不大. 如果继续做教师或转换行业,也几乎积累不下这样一笔资金. 专家 回复: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慢慢来,不要指望一步到位。 可从小型培训班做起,然后滚动发展,如果效果好,家长满意,当地此类市场空间又确实很大(因为不知你在哪里,不好判断),其实发展起来也是挺快的。 像你目前这种赤手空拳的状况,仅凭一点设想,是不会有机构给你投资的,希望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㈡ 今年的学前教育市场好吗

本文从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师资、学员、市场规模入手,对当前学前教育市场竞争的情况做了具体分析,并从家长消费和国家政策两方面对学前教育市场发展趋势做了预测,认为到2023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600亿元。

一、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前教育市场概况

1、学前教育机构规模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从2010年以来便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2011-2013年机构增长增速均在9%以上的水平;2014-2016年,机构增长增速有所回落,但增速值却不断上升。具体来说,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从15.04万个增加至23.98万个, 年均复合增速高达8.1%左右。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的猛增也暗示着该市场发展形势较好。

图表1: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规模走势(单位:万个,%)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学前教育师资规模

从学前教育的师资规模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逐渐增多,学历层次逐年提高。2016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为249.88万人,比上年增加19.57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的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6654人,本科毕业人数为52.26万人,合计占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的21.18%。

图表2: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师资规模走势(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3: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人员学历分布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学前教育学员规模

幼儿园毛入园率稳步提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计划到2020年,我国幼儿园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需要达到95%,学前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2009年,我国的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为74%。

在后续五年中,国家通过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划拨生均经费、免费教师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持续稳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把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比从2013年的3%提升到7%。随后,我国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稳步提升,从2011年的64.5%上升到2016年的77.4%,在园儿童人数从3376.67万人上升到4413.86万人。

图表4: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学员规模走势(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4、学前教育市场规模

当前学前教育在一线、二线城市获得充分发展,一线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拥有50余家早教中心,在北京、上海甚至超过百家,形成了以社区为辐射范围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

从2008年开始,儿童教育行业连续3年从几十个行业中脱颖而出,在投资景气度、行业成长力、投资回报率方面排名第一。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共同作用下,早期教育将继续成为充满潜力的朝阳行业,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964亿元。2017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规模突破2100亿元,达到2143亿元左右。

图表5:2010-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市场规模走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学前教育经营模式现状

从经营模式看,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主要有三种模式:连锁加盟模式、幼儿园和亲子园兼营模式、婴幼儿社区保健早教中心模式。目前来看,连锁加盟模式是行业主导模式,行业内已形成多个连锁加盟品牌,影响力较强。

图表6:学前教育三种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学前教育市场竞争现状

1、品牌竞争现状

国内的早教市场在1998年开始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早教机构已经走过了一波迅速扩张期。以东方爱婴、红黄蓝等为代表的本土早教机构和以金宝贝、天才宝贝等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共同占据着当前的早教市场。同时,“营利性民办学校”概念的出现,激发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图表7: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品牌及特色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区域竞争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教育支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综合来看,全国有9个省份在教育经费支出规模上达到了千亿级别,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北省、湖北省以及湖南省。具体来看,广东省财政支出教育支出最高,为2318.47亿元,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为8.71%;其次是江苏省,支出1845.1亿元,占比6.93%。而2016年,全国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为8626元,比上年增长15.97%。

图表8: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在千亿元以上的省市地区分布(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9: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区域分布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教育部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家长越来越重视

学前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许多家长的重视,且行业的发展将会迎来一轮热潮。

一方面,结婚高峰往往伴随生育高峰,两者的时滞期很短,由此也将不断催生与婴幼儿消费相关行业的发展,学前教育将尤为突出。随着目前第二波婴儿潮人口生育高峰的来临,预计未来学前教育的需求将出现明显的上升。

另一方面,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之一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与人民的知识水平大幅提高。因而年轻人认为他们的孩子唯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会在将来得到良好的工作机会,才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家庭才会有较高的威望。

国家政策扶持

2017年1月1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三审正式通过,国务院发布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民办幼儿园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细则,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和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春天。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2017年4月17日,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将面临资源不足和普惠不够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巩固一期、二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编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保持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干劲不减,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在政策加持下,未来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23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600亿元。

图表10:2018-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单位:亿元)

(报告来源:文琳行业研究)

(若该文章涉及版权

㈢ 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如何

可以,近几年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并且在逐步从高学历到低学历发展中,大学、初高中几近饱和,学前教育前景很好~

㈣ 学前教育的前景

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
近年来,九义教育已经剔除了许多收费项目,而学前教育还是收费性质的,所以很多私立幼教机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遍地生长。而更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了,所以,我认为学前教育的春天或许已经准备到来。

㈤ 学前教育前景

这个专业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如果是高学历的话,比如本科、研究生的话,就业方向多在跟幼儿研究方向相关联的杂志社、研究所,也有的自己创业当园长等等,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国外呢,这个专业还是很常见的。
妇女儿童的方向的工作,相信在中国会逐步得到发展重视。毕竟很多工作是要看其前景。不要局限她的范围。
若是高职程度,不知道你在哪上的这个专业,在北京有几所公办的大学、还有民办的院校有这个专业,据说其中一个大学的高职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在100%,并且是单位指定要人,三、四月份毕业生已经被抢光了。
具体单位有北京各大小幼儿园,还有机关幼儿园,外企幼儿园等等。工作从刚去的1000-3000不等,当然肯定还有更高的,任何工作的发展前景除了客观还有主观能力等等,相信你会做的比她们都好,祝福你!

㈥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0 世纪后半叶, 普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

19 世纪中叶以前, 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1]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 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 加强资产监控; 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 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 , 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

欧洲经合组织国家( OECD) 主要是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幼儿教育。一些国家不论父母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如何, 幼儿教育都是免费的; 另外一些国家则是采用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 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费用的30%。[2]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像OECD 国家那样管理, 但也通过多种支持方式承担起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责任。这些方式包括:

1.国民教育向下延伸。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做法。我国澳门特区已从2006 年开始将免费教育下延至学前教育1~2 年。台湾地区也已推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 K 教育) 计划, 并于2004 年从“ 离岛”( 澎湖、连江、金门等) 和原住民集聚地开始试行, 优先扶助资源弱势与文化不利地区, 然后逐步向全岛推进。

2. 国家专项拨款资助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补偿教育。如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和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等。3.政府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园。对政府认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机构提供财政补助。4.通过各种方式( 如返还个税、发放补助等) 为幼儿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资助, 等等。

二、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理由

目前, 尽管一些国家将5 岁甚至4~3 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但总体来说, 幼儿教育还不具有强制性, 仍然属于“ 非义务教育”。既然是非义务教育, 为什么不像我们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完全可以交付市场”呢? 教育经济学家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两方面,论证了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一) 补偿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 第三方) 形成影响( 获益或受害) , 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就出现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 反之就是负外部性。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 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 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 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 因此, 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

那么,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性? 除了投资者( 家庭) 之外, 有没有其他受益方?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 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来: 幼儿教育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 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 促进男女平等, 减少贫困人口, 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 一代贫困, 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促进社会公平。

在各种关于早期教育成本- 效益的研究中,David Weikart 及其同事的工作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自上世纪60 年代起对123 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幼儿进行了近40 年的追踪研究。研究设置了试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幼儿接受了1~2 年的高瞻- 佩里早期教育方案。该项研究从学业成就、经济状况、犯罪率、家庭关系和健康5 个方面考察了优质学前教育的效果,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儿童学业成就高, 就业率与经济收入高, 犯罪率低,家庭关系和睦, 吸毒率低。

佩里方案研究表明, 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 在儿童到27 岁时, 投资回报率为1: 7.16。该研究最近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 这些儿童40 岁时, 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已高达1: 17.07。其中, 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 4.17, 而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 12.9。细致分析表明, 社会回报中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 4%源于教育开支( 特殊教育与辅导等) 的减少; 7%源于收入税的增加; 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其他国家( 如加拿大) 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总结同类研究的成果,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 教授在 “ 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 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 一文中指出,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 美金, 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最佳的投资政策是: 儿童年龄越小, 投入资金越多, 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因此, OECD1999 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 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 是⋯⋯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该年的幼儿教育总结报告的标题就是“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 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5]这个获益者不仅是儿童个人及其家庭, 也是整个社会。因此, 幼儿教育具有公益性, 是一项“ 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英国及OECD 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十分成熟的国家, 但都选择了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政策, 应该说是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正外部性) 的承认和对上述经济学原理的遵从。

( 二) 弥补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

供需双方及其市场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决定了市场机制对幼儿教育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 尤其是经济手段加以调控, 以弥补其不足。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幼教市场问题。

人们往往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平等交易的市场, 依*自由竞争必然提高产品质量。但事实并不必然如此。当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对等时,交易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使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教授发现, 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 买卖双方) 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且, 当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有关产品的信息时, 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 出现所谓“ 劣币逐良币”现象,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也被摧毁, 最后导致市场萎缩, 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幼儿教育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 更可能存在着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幼儿家长往往缺乏专业知识, 无法分辩托幼机构的质量, 容易受供方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一些表面现象的诱惑, 加上不易把握整个幼教市场的情况, 使得家长们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高价并不一定能够换得真正的高质量。特别是, 虽然较之以后的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投资的效益最大, 但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 其投资收益( 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一来比较隐讳, 不易察觉; 二来具有“ 长线性”和“ 融合性”特点, 其效果往往要20 年后才可能显示出来, 而且往往又和后续阶段教育的效果融合在一起, 若非专门研究, 往往难以单独显现。这些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判断, 从而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

许多调查表明,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尽管很高, 但真正落实到经费投入上, 其热情还是普遍小于其他学段的, 而对其价格的敏感性却普遍高于其他学段。总体来说, 便宜、方便、近距离是许多家长选择幼教机构的主要原则, 质量实际上往往是被忽视的。目前在我国, 一些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低质低价园挤压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存在着这样一个仅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仅要求看护而忽视教育、对质量优劣缺乏判断能力的买方市场。

2.幼教市场不能满足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公平是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合理原则。在经济学范畴内, 公平问题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公平的核心一是教育机会均等, 二是教育选择的自由, 即“ 资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不可能由教育市场实现, 因为市场遵循的是私人利益驱动下平等交换的机制。换句话说是按质论价, 优质优价。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这种投资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现有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困家庭往往缺少投资来源, 导致其子女没有机会接受或不能接受优质教育, 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形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分析贫穷的原因时指出“: 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 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较低层的或工人阶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子女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个高薪职业之外。”其实, 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的差别, 并不仅仅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被迫“ 选择”上, 而是从幼儿教育时就开始了。这显然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 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有悖于效率要求的,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会因为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使其聪明才智无法充分发挥, 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从再分配的角度提供教育, 参与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 将有助于提高公平程度与效率水平。政府的干预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以往, 教育公平(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的概念往往被用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近几十年,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因为这才是人一生的真正起点。

三、增加财政投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是起点。在完全的教育市场条件下, 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机会通过影响人的发展进而影响家庭收入。这样一来, 贫富差距上的“ 马太效应”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 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 埋下城乡、地区、阶层间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 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就当下而言, 在我国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现实中, 一个幼儿至少牵动3 个家庭6 个大人(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心。据统计, 2003 年我国学前儿童( 3~6 岁) 约有5106 万, 那就至少涉及到3 亿多成人。幼儿教育是一项最具有社会公益性、最直接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的一项“ 民心工程”!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幼儿教育的作用必须重视, 幼儿的受教育权必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体现了对儿童和人民群众的关爱。

在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达到、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 制度创新应该如何体现?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 我国以往幼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效益不高。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幼教, 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问题涉及到投资体制问题。应该承认, 我国幼儿教育投资体制( 仅仅投向公办幼儿园) 是存在问题的。这或许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发展到今天, 这种投资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常讲“ 存量不变, 增量盘活”, 对幼教体制改革有一定启示。我们建议:

1.国家投入的公办园应切实发挥示范、培训等多方面作用, 让国家财政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多种途径使更多儿童受益。

2. 作为单位福利的企事业幼儿园从单位剥离出来之后, 应该转为社会福利, 国家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时, 应在社会福利系统中考虑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加入。

3. 增量部分面向弱势群体, 因为大量研究表明, 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 优先在农村、边远地区及社会处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区实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待条件具备后逐渐扩大至全体儿童。

㈦ 学前教育的目前发展趋势

婴幼儿教育一体化既是对“学前教育”本义的回归,又是对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呼应。 从“学前教育”的基本涵义看,目前国内是指对初生至6、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就学前教育的一般本义而言,它不仅包括对3—6岁儿童的“幼儿教育”,而且涵盖了0岁至小学入学前的整个年龄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世界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改革的重心下移,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到重视,已成为全民教育运动的重要支柱之一。
婴幼儿教育一体化的科学依据:近年来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教育一体化是充分开发儿童潜能,确保婴幼儿身心健康、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各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证明,长期为教育界忽略的人类出生最初三年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征和价值,为发展提供了不可重复的唯一机会。而早期教育的疏忽或失误,往往是以后难以弥补和纠正的。 婴幼儿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阶段。专家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到死亡的总和。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在婴儿期呈现出快速发育的特征。人脑的重量在出生后的第六个月达到成年期的50%,第二年达到75%,第五年达到90%;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生命的头三年。同时,心理学证明,出生1个月的新生儿,心理已经发生,1—3岁的婴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每一个婴儿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婴幼儿实际要比人们通常所确信的具有更大的智力优势。早期科学有效的教育,可以加速心理发育过程,影响心理发展方向,提高心理发育水平及影响非智力因素等。早期良好的教育可以极大地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教育从0岁开始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其次, 0—6岁这一人生的初始阶段,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年龄阶段,有必要实施整体性的教育影响。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逐步产生和建立起来,是他们未来成长的最初奠基时期。成长最快的阶段是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四年中,包括生理、语言和智力各方面。而在加强0—3岁婴儿期教育的同时,将婴幼儿教育的两大阶段进行整合,根据0—3岁和3—6岁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别施以不同的、互相衔接的教育,则更是“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所要求的。 另一方面,大多家庭教养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大多家庭把婴幼儿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管;年轻父母缺乏必要的教养知识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重养轻教,教育意识淡薄;家庭中代际差异及教养态度中的冲突增多;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失严重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需要必须重视加强0—3岁婴幼儿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0—6岁的婴幼儿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提高全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思明区辖区内已有十所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挂上了“早期教育示范点”的牌子,成了思明区首批早教示范点,厦门市四幼前埔南区早教中心是其中之一,也是厦门市首批公办的早教中心,10月15日上午思明区家庭教育现场会在前埔南区四幼拉开维幕,市、区、街妇联主席到会为四幼授牌,并分别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全区十个街道的妇联负责人和主管家庭教育的负责人现场进行工作交流,香港著名亲子早教老师现场为来宾和家长们开设早教讲座,接受咨询活动,当天有30多名前埔南区宝宝报名参加了“阳光亲子苑”的活动。通过听讲座、家长与孩子一同做游戏,现场示范观摩, 互动交流等活动,使与会嘉宾和家长们深受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幼前埔南区早教中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主管,以家庭支持,以社区为依托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幼儿园以阳光亲子苑为平台,根据婴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按月份设班,通过父母与宝宝在老师指导下一起游戏的方式,引导父母学会在游戏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进而掌握一套科学的游戏方式,并通过这些游戏方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干预,结合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抓住宝宝成长的关键期,对宝宝进行全脑开发。教会家长如何对孩子实施科学的亲子教育。四幼早教中心的成立成了社区学前亲子教育的指导服务站,同时也成了莲前街道区域性的“婴幼儿家庭学校教育服务中心”,使0—3岁的婴幼儿教育与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很好地衔接为一体。

㈧ 学前教育目前的发展趋势

在美国,3、4、5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3%、64%和92%。在德国,3岁、5岁的幼儿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比例分别是47%和79%。在法国,幼教年龄始于2岁,法国2岁幼儿的入园率达35.6%,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则高过100%。在英国,3岁、4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5%和94%。

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外教育培训行业的融资案例多达67起,位于23个行业中的第八位,成绩裴然。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融资案例10起,包括学前教育、12年基础教育。

无论是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还是行业自身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教育产业展现出褶褶生辉的光明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产阶级的消费开支第一项为基本生活保障的食品,第二项大开支即是教育消费,占到整个家庭消费总额的15%-18%。

学前教育是指婴幼儿从出生到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保育与教育,也常被称为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报告显示,学前教育的市场消费规模丝毫不亚于婴幼儿产品市场,不过基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前瞻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办教育机构已占据我国学前教育产业六成以上市场份额,成为促进学前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截至2011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共115404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9.21%,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幼儿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民办园在园幼儿达到1694.21万人,占在园幼儿总人数的49.47%。

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公办幼儿园难以承担起3-6岁全体幼儿的教育,况且是3岁以下全体幼儿的教育。市场的空缺为民营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总体来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前景十分良好,市场潜力很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