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债投资 » 投资思维转型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投资思维转型

发布时间: 2021-06-13 10:43:27

⑴ 创业 理财 投资 思维

先有思维,再有创业,随后理财,最后有钱了才去投资其他的

⑵ 什么是正确的投资思维

2007年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以来,已经过去近5年时间。这5年中,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买了银行股和其他强周期性股票的投资者。这究竟为什么呢?事实上,从银行股的盈利模式来看,它本身基本不创造利润,而是来源于其他实体企业。因此,从银行业整体情况分析,其利润总额应该占实体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否则必定是损害实体经济,最终回过头来损害银行业自身的安全。
基于这样的逻辑,2009年股市反弹结束后,人们对投资银行股逐步开始醒悟,先知先觉者在2009年起就退出银行股,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抛售的队伍,这就造成这几年银行股虽然业绩年年增长,但市盈率、市净率却逐年下降。当银行股市盈率降到15倍以下时,很多专家、学者、股评人士开始大谈银行股估值便宜,有的称之为“估值洼地”,号召股民买入银行股,长期持有。他们认为,短期即使难以上涨,但是下跌的空间基本封杀。两年前,一个平时不怎么研究股票的同志居然信誓旦旦地向我推荐银行股,还十分肯定地说,现在是买银行股的好时机,市盈率很低啊,必赚无疑。两年后的今天,银行股的市盈率已经下降到了5倍。真的是一路盘跌,令人心碎。可悲的是,依然很多人执迷不悟,他们说:“银行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只要中国经济还在发展,银行股的业绩必然越来越好;当牛市到来时,银行股必定领涨大盘,届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必将回到20倍甚至30倍,投资回报巨大。”
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人看好银行股?我想,一定是投资思维出了问题。我们经常讲,在股票市场投资,必须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含义实在异常深刻,它揭示了正确的投资思维方法经常是超越大众的想法:
一是牛市对普通投资者的伤害最大。原因在于:(1)牛市之后必定伴随着熊市,大多数人都会在牛市的高位入场去购买看起来便宜的银行等周期性股票,结果在接下来的熊市中遭受最大的损失。(2)牛市破坏甚至毁灭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在牛市的氛围中,大量股票上市圈钱,大量交易耗费佣金、税收等,股市资金也一再减少。只有在熊市中,优质股票与平庸股票才会截然不同、区别明显。所以,熊市是投资者的天堂。
二是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甚至分红率等量化指标都与一个企业有无投资价值毫无关系。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都是荒唐的指标,“估值洼地”也是伪命题。如果投资者简单按照这些指标投资,或者将这些指标当做投资“救生圈”,绝对会被股市这个神秘之海埋葬。
三是无法评估投资价值的股票一律避开。投资价值就是指企业未来存续期内现金流的贴现值。如果一个股票难以用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进行评估,那这个股票要么没有投资价值,要么无法判断投资价值。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避开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碰这样的股票?
四是只买确定性、稀缺性的优质消费类股票。因为只有这些股票的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可以粗略估算,并且随时间推移,其投资价值都远远超出当初的估算。投资决策就两点:要么买,要么不买。如果要买,任何时候都是买这些确定性、稀缺性的优质消费类股票,不管什么价格;如果认为这些好股票的价格太高了,你可以不买,那就耐心等待股价回落到合理以下再买。绝对不可以因为好股票的价格太高,你迁就去买股价低的平庸股票。

⑶ 如何以创新思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实务的思维方法。企业培育创新思维应该尽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打破思维障碍。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惯性,对环境和企业自身都会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看法,这些看法很可能成为企业开展创新和实现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培育出出新精神,就要改变固定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思维。第二,让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企业要想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企业的任何资源和能力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新的组合,这些独特的组合才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努力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创新成为企业每个成员的自觉思维方式。第三,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思维。企业家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家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树立创新的榜样,建立创新的支持体系,才能使创新得到真正的落实。 2.是努力培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随之进一步激烈。做强做大企业,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建立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在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使企业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人才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协调提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通过人才市场“猎取”等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的比例,全面建立人才选聘工作的竞争机制,逐步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3.是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世界一流的企业都拥有很高的信息化水平,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卓越的运营、管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著名的沃尔玛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戴尔的电脑直销模式,都是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的,信息化使得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思科公司的管理信息化已经完全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性支撑,员工在网上办公,公司90%的销售业务在网上完成。台塑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数据一次性输入,全球范围内多次有效使用,10年前就实现了每月一日全球财务结算。可以说,信息化水平高低是企业能否达到世界一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⑷ 如何在新时代中培养自己创造财富的思维

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既让人心潮澎湃,也让每一个人倍感焦虑。在机会与风险并存的时代,选择赛道永远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一旦做错一个选择,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都无法挽回。

再对比1999年和2017年的胡润首富排行榜,前二十大富豪竟然没有一个重复。

而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花光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终于知道勤奋与聪明的结果却可能是失败。

但会因为可能失败,就选择不投资而把钱存起来吗?

对于不满足于低配生活的每一个人,不想十年后二十年后成为被时代抛弃的那一个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3、投资的意义:从劳动造富到投资造富

随着新消费一起到来的,是每个人普遍的焦虑。

货币宽松虽然推高了你的工资,但也激发了你的焦虑,几乎所有东西都涨的比工资快,房价翻了十倍,甚至连家门口的横沥汤粉也从3元一碗涨到了10元一碗。

当你没什么积蓄时,当然只能靠工资性收入,大家关注的是一年赚多少新钱,但现在逐渐有积蓄了,投资性收入就变的越来越重要,大家会更关注过去的老钱能生多少新钱。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增长8.7%,而人均财产净收入大幅增长11.6%,尤其对很多新中产来说,投资性收入可能早已超过了劳动性收入。

未来的社会是投资的时代,谁先掌握了正确的投资方法,谁就能预先获得新时代的入场券,但是你真的了解投资吗?

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我自己仍在学习中,只是这个阶段有少少的体会可以与大家分享:

如果你属于投资领域的“小白”,身边又没有非常靠谱长期泡在投融领域或机构中的老朋友,建议从银行理财、基金定投等开始自己的投资基础知识普及,待适应和了解一定的金融投资逻辑后再尝试复杂点的实体投资和私募基金;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一定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投资的逻辑从散户化理财到投资企业(即实体);可以开始将自己小部分资金选择实体投资类的项目,但要注意做好完善的法务和投资文件等保护自己的应有的权益,实体类投资会比基金投资操心,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投后跟踪意识;

如果闲置资金量比较大,可以开始跟投正规机构的股权投资基金和二级基金。

我个人实体投资比较倾向于投资新消费领域,只要趋势判断正确,运营团队靠谱,一般新消费领域的项目都有现金流强、逻辑简单清晰,从中还可以学习一个新的消费领域。

无论是哪种投资,都必须培养自己成熟的投资人心智,签订正规的合同,做好法务保护,但同时明白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投资与债务不一样,其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也不一样。

其实我最想强调的是,迈出投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开始培养自己投资的思维,这个“思维”的产生才尤为珍贵。

其次就是选择靠谱的团队,选对方向,进行投资后放宽心态,只要自身保持有不断赚新钱的能力,即使投资风险产生了,也能坦然面对,经验累积多了自然而然成功的概率就越来越高。

最后,投资和赚钱都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着急,不要慌张,正视失败,不断学习,试错中前进。

祝福这个时代,祝福我们自身,健康和财富相伴一生。

作者:Tina Lee(ID:crzxifm)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

产融IFM

深圳基业资本董事兼COO;互联网投资银行领投羊创始人;电商、O2O、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连续创业者;成功创立并参与多个互联网项目的经营与并购重组,熟悉互联网、证券股权投资领域。

⑸ 什么是投资中的第二思维

投资,更像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准投资者们可以学习财务课程,广泛阅读,幸运的话可以得到投资前辈的指点,但是他们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获得维持高水平的结果所需的非凡的洞察力、直觉、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第二层思维”。
什么是“第二层思维”?按作者论述,“第二层思维”就是与市场普遍观点不一样的逆向思考。第一层思维对相同的事件有着彼此相同的看法,通常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在投资“零和”世界,要向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充分理由。

⑹ 投行思维与投资思维有什么区别

关于投行思维
投行思维和投资思维,相同的都是要挖掘企业的价值。如果说投行只关注合规性,我相信这是走入了歧途。
一个优秀的投行人员当然要关注合规性,但这只是投行业务的基础。合规性肯定不是投行思维的本质。
投行思维的本质是卖方思维,投行无论是面对监管部门,还是面对投资者,目的都是要告诉大家,我的客户(发行人)是如何的优秀,如何的值钱。
也就是说,投行是要说发行人的好话,小优点发掘成大优势,招股书的优势写上一堆。
遇上投行新手,老保代们还要语重心长地私下教育一番,咱们先要说服自己相信这是一家好企业,才能落笔生辉,让投资者相信这是一家好企业。
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我觉得无可厚非,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是一样。至于监管部门的条条框框,本质上是防止发行人和投行吹牛吹过了,最后让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吃亏。
所以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招股书通常是律师写的,这样比较严谨,挑不出错,而且律师也不负责卖股票。
等到真正销售股票的时候,投行们再闪亮登场,让你相信即将IPO的发行人是一个真正的未来之星,行业空间不是一般的大,行业壁垒不是一般的高,国家政策不是一般的支持,企业管理层不是一般的有经验,研发技术不是一般的领先,甚至地理位置离潜在客户近一点,也是一个必须要广而告之的优势。
总之,这家企业是好好好,大家赶紧买买买。

关于投资思维
投资思维的本质是买方思维,说服别人没有任何意义,掏出真金白银的是自己,而且对错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检验。
作为买方,当然要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关注,但是与卖方不同,买方要找出企业真正的优势。
所谓真正的优势,应该是行业内普通的竞争者无法做到的。我们团队在撰写投资分析报告的时候,我对“竞争优势”这部分内容要求特别高,经常挑刺。
有同事不理解,说报告里面总要写几个优势,这是典型的卖方思维。我则希望真有优势就写,没有就不写。这个报告是我们掏出真金白银的决策依据,不用给外人看的,优势写的再多也没用,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调查、研究和分析清楚。

如何才能把这个优势搞清楚?
首先:需要对行业深刻理解,其次需要非凡的商业洞察力
再次:还需要一些逆向思维。
行业的深刻理解不用说,商业的洞察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最终考验你是否能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很多似是而非的逻辑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许多大众经济学家的论调,桥水基金在官网上有一篇报告值得一读。
其实作为投资者,已经有很多人跟你说,有若干理由支持这个企业是如何的好,投资者需要一些逆向思维,对企业所有的优势进行一一证伪,仔细考察这些优势背后的证据是否可靠,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不能证伪,则说明这个优势可能是站得住脚的。
另外,投资者还要重点考察项目的风险点,特别是潜在的风险点在哪里。这一点没有人会跟你说的很清楚,倒不一定是故意误导你,而是过于乐观的倾向导致的。
因此对于风险,投资者要分析的很细很深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坑多了去了,即使是企业管理层自己也未必能预料到,投资者最好对这些风险在这家企业身上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之后对价值的毁灭程度有个清晰的认识。
说到底,买方思维不仅要挖掘企业的优势,更要挑刺,因为在投资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一切。
如果是二级市场,由于市场的有效性很高,只挖掘大家都能看到的优势是没用的,只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风险也是没用的。
从这个角度说,二级市场投资的难度要更大,但二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要相对低一些。
过去一年多来,我们深入研究的项目超过100个,看过的企业则更加多,但几乎每一家企业都认为自己能够成长的很好,我相信他们是真心这么认为的。问题是最终的事实如何呢?
上市公司是相对优秀的群体,现在A股有约2900家上市公司,前段时间我让同事统计过,过去5年(2011-2015)所有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扣非后的净利润每年都增长不低于10%的企业只有80家。
如果以2900家为基数,比率只有2.76%。而我们在一级市场投资中,如果企业说自己每年只有10%的成长,都有点不好意思跟投资人说出口。

⑺ 投资是一项自我修炼,尤其是证券投资,那么投资中需要掌握哪些思维方式呢

投资确实是一项自我修炼,在修炼中要有成绩应当掌握以下几点思维方式。

但是,参考他人的观点也很重要。有些人之所以永远都没有进步,是因为人家已经用语法无误且句子成分完整的汉语明白无误地跟他说了,他还是不肯听,或者理解不了。如果你确实不同意一个观点,可以先收藏了,等结果出来再看谁对谁错,看看是否要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

⑻ 资本思维是什么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⑼ 怎样建立自己的投资思维框架

无论是发现、理解、分析还是解决问题,都追求两个目标:时效性、有效性。做不到前者,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做不到后者,就是胡思乱想。而思维框架,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思维的效率,提高思维的效力。既不会每次都从头想起,浪费太多的时间;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