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为什么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17世纪末“光荣革命”后,英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快速发展,而通过在18世纪中期的“七年战争”中在海外殖民地对法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大英帝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其经济基础即是建立在殖民地经济之上的,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广阔的殖民地获得丰富的资源并将原材料运回本土,在本土工厂生产工业品,最后除满足本国需要之外将剩余产品倾销回殖民地,以此从中获利。对于英国而言,殖民地是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是其称霸全球的根基所在。
18世纪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北美生产的很多产品甚至能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产品一争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英国希望北美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从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财富。
Ⅱ 英国和美国在19世纪打过仗么
独立战争以后,英国对于北美十三州的独立一直耿耿于怀,时刻想恢复英国在那里的殖民统治。它首先在外交上排挤美国,八年不派驻美大使;却派出重兵占据着按《巴黎和约》的规定早就应撤出的同美国接壤的西北地区七个据点,直到1796年两国签订《杰伊条约》后英军才完全撤走,但仍在加拿大集结了军队时刻想重新占领美国,英军在北方的重兵压境成为长期悬在建国初期美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英国还利用在殖民统治时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经济上对英国本土的依赖使美国在渡过建国初期的危机后不得不成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美国对英国的原材料出口占了其出口总额的75%,而英国输入美国的却是高附加值的成品,英国从中扼取了大量的利润,英国财政大臣洋洋自得地宣称1789年的英国对美出口已达到独立战争前的规模,美国政治上的独立并未立即带来经济上的独立。
曾在独立战争中给予美国大力援助的法国在1789年7月14日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以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拉法耶特伯爵(美国电影《爱国者》中法国志愿者的原型)为首的一大批法国志愿者成为这次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拉法耶特伯爵还将巴士底狱的钥匙送给了华盛顿,历史就是这样的峰回路转,旧势力的掘墓人往往出身于旧势力中高层,且多为年青人,不过拉法耶特与后来俄国的多余人相比他是幸运的,毕竟他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虽说他也险些登上了革命的祭坛。据说美国人为了报恩将路易十六的儿子接到了美国避难,不管这是否属实,华盛顿在拉法耶特被奥地利扣留期间将他的儿子接到身边抚养却是千真万确。华盛顿与拉法耶特在艰苦的独立战争中结下了名为同志、情同父子的深厚友谊,拉法耶特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白求恩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受法国革命的影响,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两国的侵害,特别是英国以执行大陆封锁令为名大肆掠夺美国船只,沉重打击了美国人的经济利益。美国欲排脱英国的经济殖民政策与还击英国侵害美国利益的行为成为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早就对加拿大与广袤的西部垂涎三尺了,他们想趁英国深陷在于拿破仑战争时把英国人从北美赶走吞并这两个地方,同时南取佛罗里达。美国这时已十分热衷于拓殖疆土,早在1802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做了一笔好买卖:由于拿破仑当时在经济上正处于困境,杰斐逊以区区6千万法郎买下了法国占领地路易斯安那,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地产商。
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批准总统麦迪逊的咨文,正式对英宣战,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又被称为英美战争或经济独立战争,对于美英两国的关系与美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战争爆发时,美英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仍是悬殊的,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1809年上台时仅有正规军3000人。他不顾国会的反对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到1812年4月美国已有陆军1.74万人,其中有5000名是当年招收的新兵。美国人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重视后勤保障,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作战还是工作中。为增加军队后援机构的效费比美国于1812年3月设立了军需部,类似于中国的总后勤部,陆军部中设立了采购军粮局,受陆军部长领导。后勤供应从文官手中转到了军队直接控制下。国会还成立了军械部,负责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扩建了工兵与炮兵等技术兵种,新设立了坑道工兵与地雷工兵,扩充了西点军校,并屯集了大量军火,海防建设也初具规模,经过20多年建设,大西洋海岸已修建要塞24个,大炮三百余门,新型快速战舰六艘,十几艘较小军舰,150只快艇,318艘私掠船。宣战后美国国会授权将陆军增至13个团2.5万人,再增加5万民兵服现役,还准备建造四艘战列舰与六艘快速战舰,但这些军舰未等建造完成战争就已结束了。
这时的美国与独立战争时相比经济实力大增,全国人口770万人,国土面积较独立初期扩大四倍,工业革命已开始。英国人口1800万人,陆军总兵力近10万人,海军有15万水兵,800艘军舰,其中有230艘超过美国最大的军舰,曾有人戏言:英国军舰总数比美国大炮总数还多。但英国因欧洲大陆战事的影响真正能投入的兵力不多,当时加拿大人口才50万,驻加英军仅有7000人,还在不断抽调到欧洲战场,另外还可动员民兵1万人,战争开始时仅有1艘战列舰与七艘快速舰,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最高兵力仅1.65万人,还有2500名印第安人的支持。英军的训练与装备均超过美军,指挥人员有经验,部队战斗力强。美军在人员数量方面占有优势,并占有天时与部分人和,而英军的海军占有优势,掌握制海权,封锁了美国海岸,在海军的支持下英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兵力,在美军的薄弱环节进行袭击,取得了战略主动权。而美军的民兵虽多,但装备差、素质低,这主要是组织性差,而不是枪法不好,肯塔基仍是枪手如云的地方。美军上层指挥人员腐败无能,没有战斗经验,陆军少将迪尔博恩60多岁了从未指挥过团以上的队伍,陆军部长尤斯迪斯是文官,毫无军事知识。
第二次独立战争从1812年6月起到1815年1月止,共打了2年半,战争共有四个战场,美加边境、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海上,以美加边境为重点,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美国的进攻阶段(1812.6.---1813)
这时的英军兵力空虚,仅在加拿大驻军4500人,形势对美国十分有利,早在1812年初,美国陆军部就拟定了战略计划。美军的目标是夺取加拿大,要动员四、五万兵员,分三路进攻,东路进攻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中路从安大略湖两侧北进,西路从底特律向加拿大进攻。但开战后,各州不愿参战,使征兵额未达预定的4万人,计划被迫改变,麦迪逊总统决定进攻蒙特利尔,新英格兰各州怕把战火引到自己身边,坚决反对开战,西部地区则力主从大湖地区进攻,最后美放弃了三路进攻的计划,先向西部地区进攻,美国的战略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没有攻首---蒙特利尔,把加拿大一分为二,最后断英军的腿,通向大西洋的海路,迫使加拿大英军投降。而是去进攻枝末---圣劳伦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区。英军一开始没有准备,美军达到了战略的突然性。英将布罗克指挥军队在民兵和印第安人的支援下,于7、8两月击退了美军进攻,还占领了美国边境上的几个重要堡垒,8月15日迪尔本堡美国守军35人在撤退途中遭印第安人伏击全军覆灭。8月16日密执安准州州长威廉?赫尔在防守底特律时一枪未发就率2500人向700名英军缴械投降,英军将重点转到中路,10月12日晚在尼亚加拉河以1000人击退了3美军3000人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美正规军还未交兵便四散而逃,民兵则按兵不动。东路美军11月向蒙特利尔进军,但民兵拒绝进入加拿大,美军只向前进攻了20公里就回师了,美军三路进攻都失败了,西北地区的印第安人纷纷开始参加对美作战。这次作战的失利与美国邦权过大有关,重大决策的产生可以是群策群力,但在具体执行中必须权力集中,这时再讲民主就会出现美国当时遇到的情况,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与集中的问题,但这不应成为独裁的借口。
在海战方面美军却取得重大胜利,私掠船起了很大作用,海上游击战令英军不知所措,以保罗?琼斯为代表的独立战争老兵留下的传统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战争的头几个月,美海军就击沉英舰三艘,俘获英舰船500艘以上,使英国大为震惊。海战的胜利抵销了陆战的惨败,很多美国人都认为战争已经打赢了。
这一段战事,美军陆败海胜,陆败原因是陆军指挥人员无能,麦迪逊总统缺乏军事才能,陆军部长尤斯迪斯指挥不得力,如宣战的当天让赫尔赶到底特律而不告诉他战争已经开始,使他措手不及而率众投降,而当迪尔博恩任西北战区司令时,却认为底特律不在他的辖区,对赫尔不管不问,尤斯迪斯对此几周不去纠正。想起来赫尔也是够惨的,这简直就是迫害,当时他主动投降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不过当时要是由共产党当领导肯定会血战到底,主动投降是不为接受的,这两种行为到底哪种更有利于历史进程还真是让人费思量。美军还缺乏训练部队纪律涣散,民兵本位思想严重,只想守家卫土不愿支援正规军作战,1812年改建的后勤供应系统没经过调试,效率低下,部队供应时常得不到及时的供应,大大影响了战斗力,哈里森率军在西北地区作战时,就主要靠老百姓制造子弹和衣服来支援作战,美军失去了得胜的大好时机。
英军转守为攻夺取主动权(1813-1814)
1813年英军从欧洲抽调了大批海军到北美,掌握了制海权,从而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只是陆军还难以抽调较大兵力因而无法扩大战果。
美军吸取了前段作战的教训,改组了指挥机构,由约翰?阿姆斯特朗取代了尤斯蒂斯任陆军部长。国会设立了总参谋部协助陆军部长指挥战争,大提高了部队的指挥作战效率。这一阶段美军的目标是收复底特律,加强五大湖区的的水上力量,越过安大略湖进攻加拿大,作战范围扩大到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主战场是五大湖区。在底特律,1813年初美军在哈利逊指挥下兵分三攻底特律。布罗克指挥英军,不等三路美军会师就将其中两路击溃,美军有900人遭到屠杀,以后战事转到五大湖区。
五大湖区是通往加拿大的门户,以安大略湖最为重要。1813年4月美军在安大略湖海军的支持下,攻占了上加拿大首府约克(今多伦多),焚毁此城后撒出,为争夺对五大湖的控制,双方开展了造舰竞赛。9 月10日美军司令佩利率领由9艘舰艇组成了小舰队,同英舰队在伊利湖的普特因湾激战,迫使拥有6艘军舰的英国舰队扯起白旗,这是英国海军史上唯一的一次整个舰队投降的事件。美军控制了伊利湖就打开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门户,切断了英军的后勤供应线,迫使英军撤出底特律,美军哈里森部3500人乘机追击,10月5日在泰唔士河边的莫拉维安镇追上了英国与印第安人组成的联合部队约1600人,将其击败,英军被歼500多人,被俘600多人,印第安人著名首领特库姆塞被杀。这是美军当年在陆战中取得的唯一次胜利,它使英印联盟瓦解,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10月,美军13000人兵分两路向蒙特利尔发起钳形攻势,但还未到蒙特利尔就被英军击退,到了年底,英军举行反攻,将美军赶出了乔治堡。在比伏坦之战中印第安人歼灭了美军一支小部队,不久英军又攻占了尼亚加拉,加强了对美加边境的控制。
1813年春天,英国海军对从缅因到弗吉利亚的整个东海岸进行炮击、骚扰、烧毁了一些工厂和村庄,美国军民进行了抵抗,如6月22日诺福克保卫战,美军以寡敌众,击退了英军2000人的海陆攻击,使英军伤亡81人,美军无一伤亡。在墨西哥湾沿岸美军主要与受英军挑拔的克里克印第安人作战,在米克斯堡之战中,克里克人击败美军,美军400多人战死,500人被俘。
在海战方面,英海军封锁了美国海岸,一部分美舰再也没在这场战争中露面。英国加强了对商船的保护,美国的私掠船受到扼制,只有少数舰只突破英海军的防线,其中“厄塞克斯”号战舰曾绕过合恩角进入太平洋,6个月捕获了价值2500万元的英国船只,“大黄蜂”号也曾俘获英国“孔雀”号战舰。美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将历史上曾取得重大战果的舰名反复使用,这“大黄蜂”号就成了美国海军长期使用的舰名了,与此类似的还有“企业”号等。
这一段战事中,陆战改观是因指挥机构改组,海战失利是因敌我力量发生重大逆转,美军这种勤于改革的习惯恐怕只有在中苏军队中才有,而中国的军队近来是越来越不思进取了,不知这是否与军中高层缺少年轻人有关。老前辈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但老前辈也要学会与时俱进,不然落得个与布琼尼一样的下场可是不值,虽说我是很喜欢看《第一骑兵军》的。
美军打破英军进攻(1814-1815.1)
美军鉴于上一阶段的战况,进一步实行军事改组,大胆启用年轻军官以取代老朽无能的将领。提升立有军功的雅各布?布朗为少将,指挥尼亚加拉前线部队,提升39岁的乔治?伊泽比为尚普兰湖前线的司令。还提拔了斯科特、安德鲁?杰克逊等6名军官为准将。高级指挥人员的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进一步提高了指挥效率与领导层的活力。以北部战区副司令斯科特为首的一批军官加强了军事训练,斯科特以斯图本为榜样,用教范严格进行训练,他还亲自对军官讲课,教授步枪、刺刀的战术应用,再由军官回去教士兵,每天进行10小时的训练,严明军纪,枪处决逃兵,美军战斗力有较大提高。
在这期间,英国从欧洲战火中脱身,抽调出大批军力投入到北美战场,英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一方面从东部沿海地区选择美军防线的空隙,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击,一方面计划从尼亚加拉、尚普兰湖和新奥尔良湖三个方向南北夹击,并进攻切萨皮克湾。美国一度入于困境。
在陆战方面,双方展开了更激烈的拉锯战,在大湖区,双方竞相建造更大的战舰,以夺取主动权。在尼亚加拉方向,7月3日,美军攻占重镇伊利堡,7月5日,双方在奇普瓦一线展开激战,经斯科特训练的4000名美军第一次与英军面对面交锋,展开了白刃战,击退了英军,使英军大为震惊。此次交战美军伤亡了335人,英军也伤亡了664人。7月25日,美军在隆迪斯兰与英军激战后撤出,2000名美伤亡了853人,英军伤亡了878人。这两次战役显示美军战斗力有很大提高。1814年8月,普雷沃斯特准备率英军沿传统的尚普兰湖——哈得逊河一线入侵美国。9月11日,麦克多诺指挥美军14艘军舰与2倍于已的英舰队作战,取得大胜,并俘获英舰4艘,迫使英军退回了加拿大。“麦克多诺大捷”(又叫普拉茨堡战役)解除了英军从加拿大入侵纽约和佛蒙特的威胁,并对双方正在比利时举行的会谈起了重大影响,迫使英国放弃了强硬立场。
在东海岸,8月19日罗斯率领4000名英军在切萨皮克湾登陆,其中2000直迫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发兵共7000人阻击,但在300名英军面前却溃不成军,麦迪逊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费吉尼亚山区。8月24日25日英军占领华盛顿,为报复美军年前对约克镇和纽瓦克的破坏,放火焚毁了白宫与除专利局以外的政府建筑物。由于华盛顿失守,阿姆斯特朗引咎辞职,由门罗接任。9月12至14日,英军从海陆两方面进攻巴尔的摩,美正规军和民兵奋起抗击,击毙了英军司令罗斯将军。在麦克亨利堡要塞美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战斗,律师费朗西斯?斯科特?基在英军集中营中看到堡垒上空迎风招展的星条旗,激动万分,谱写了传世之曲《星条旗永不落》,这首歌后来成为美国国歌,在华盛顿地区的战斗中,英军伤亡294人,美军伤亡200余人。美国白宫被毁比火烧圆明园还早了几十年,不管别人说麦迪逊是志大才疏还是什么,我始终认为身体羸弱的他做得比清朝皇帝强多了,在困难中他没有屈服,而是迅速组织撤退,进行反攻,最后夺回首都,如当时清朝上层统治者有他一半的坚韧也不会有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不过仔细一想,如当时清朝能使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中国最多也就是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当时已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好时期了,日本就是例子。正是因为清朝政府及以后历代政府的完全腐败才培育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开花、结果,当今的中国俨然已是人类社会一代新制度的代表,前途不可限量。
在墨西哥湾一线,杰克逊率2500人及印第安军从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向克里克人发动6次攻势,最后在亚拉巴马州的马蹄湾打败了克里克人,屠杀了557名克里克人,迫使克里克人割地求和,杰克逊损失不到50人,1814年8月,英军又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战争。杰克逊又率军于11月7日攻陷了彭萨科拉,打败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军的牵制企图,并使英国彻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协同作战。美国控制了亚拉巴马的大部分。1814年12月,英国50多艘战舰和7500名士兵企图攻占美国南方的战略重镇新奥尔良,进而夺取墨西哥湾没岸地区,以便作为和谈中计价还价的筹码,同时英国还企图使路易斯安那与美国分离,当时防守新奥尔良的美军只有6000人,其中75%是民兵,海军只有2艘小军舰与几只炮艇。美军城防司令杰克逊下令构筑坚固工事,精心严密组织防御。杰克逊对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作了研究,决定对其中的6条路线严加防守。为了保卫新奥尔良,他召集了一支“世界化的军队”,其中包括一些海军陆战队士兵、水手,几个正规团,田纳西和肯塔基的民兵和志愿兵,路易斯安那的民兵,2个旅的新奥尔良自由黑人,还有800名海盗。
面对杰克逊的阻击,英军也绞尽脑汁研究最佳的进攻路线。在经过周密策划后,一支英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跨过了博格纳湖,他们还发现了一条通往内陆但却不知为什么无人防守的路可以直逼城下,当英军顺利进至离城关只有9英里远的地方。消息传到杰克逊那里后,杰克逊以彭大将军式的气魄声言,“不能让英军在我们的土地上过夜”。于是,他率军乘夜袭击了基恩的阵地,英军的刺刀与美军的刀斧相互砍杀,展开了一场混战。
这次战役被称为第一次新奥尔良战役,双方几近打成平手,杰克逊损失少些,略占上风。但从战术需要出发,第一次新奥尔良战役后,杰克逊后撤了两英里,在宽阔而又无水的罗德里格斯运河后面30码的地方修筑了防御阵地。阵地右临密西西比河,左靠长着柏树的沼泽,使敌人很难从侧面发动进攻。阵地前方是一片开阔地,可在杰克逊部队火力的控制之下。
圣诞节那天,英内阁任命的陆军指挥官帕克南赶到战场,并于12月28日和元旦对美军发动了两次进攻,双方又打成平手,这两次战役被称为第二次、第三次新奥尔良战役。第四次战役发生在1月8日,帕克南派遣回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团强行通过沼泽,主攻路线沿沼泽地的柏树边缘进行,并把一支预备队部署在战场的中央,以备急用。还命令一个纵队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击,可谓多管齐下。不仅如此,他还率一路步兵渡过河对岸,袭击美军炮兵。
英军原计划在晚上发起进攻,但因故耽误了一些时间,战役发起的时间只好被推迟至第二天清早。刚好这天早上有大雾,浓浓的大雾遮掩了他们的行动,似乎让英国人交上了好运。大雾消散时,他们离美军的阵地还有650码。接着,一场厮杀开始了。
到上午8点半,战斗结束,大约有2000多名英军横七竖八地躺在开阔地上。当杰克逊得知美军的伤亡人数仅有71名时,他振臂高呼:“造物主之手在冥冥中庇护了我的士兵。” 1815年1月8日,帕克南爵士指挥5300名英军向新奥尔良发起进攻。早已森严壁垒的美军以坚决猛烈的炮火打退了英军。英军伤亡被俘达2000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毙命, 这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战,美军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不过此战对战争结局已无多大影响了,因为《根特和约》早在关个月前就已签字了,由于通讯设备落后,这一消息来迟了。但“新奥尔良大捷”仍作为美国赢得第二次美英战争的重要标志载入史册。这次战役使美国正式成为被西方列强承认的强国,对美国人具有非凡的意义,就如同我们经常提到朝鲜战争一样。
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这时的美国正处于上升时期,兵民积极向上,独立战争中的少年已成长为国家栋梁,而老一代中托马斯?杰弗逊尚在人世,可以为他们出谋划策,所以尽管美国在战争初期受到了不少挫折,但最终仍取得了胜利,这可不是侥幸!
Ⅲ 描述18世纪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过程,结果,具体原因。
一、战争名称:北美殖民地战争
二、战争过程:
1、威廉王战争(威廉王之战)
1689年,因光荣革命成为英王的威廉三世参加欧洲的奥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对立开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属美洲和法属加拿大也发生战争,但是,未获得决定性的结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条约而停战。
2、安妮女王战争(安妮女王之战)
呼应欧洲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开始的北美殖民地战争(1702年~1713年),英军占领法属阿卡迪亚的皇家港,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支条约,获得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岛和哈得逊湾地域。
三、结果:
战争进行中,英国渐次掌握优势。但是,英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反而导致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丧失。法国的威胁消失后,新英格兰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国的军事保护。《巴黎条约》签订的12年后,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扩张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内陆地域支配权的竞合,另外,欧洲爆发战争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陆。
(3)北美战争美国国债英国扩展阅读:
英法百年战争: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国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
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
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
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采取耍赖战略,他一方面承认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王的命令置若罔闻,根本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
对于一个不但拥有国王头衔、而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严和权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样,把亨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亨利,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属于法兰西国王的法国领土。
Ⅳ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英国是什麽情况为何当时不再次杀来北美,重新占领美国真心求解!
希望LZ注意,你应该改变那种传统的、功利的、吞邦灭国的思想,也不要轻视道义。近代以来,国与国之间未必一定要你死我活,占领别国的国土,灭掉别国的国家,都未必真的就符合本国利益。决定国家行为的只有国家利益。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再来看当时的情况:
首先,英国打美国没有道义优势。英国近代史上的扩张基本上都是十字军式的战争,以扩大西方文明影响,传播基督教,征服野蛮为口号,所以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可是美国呢?虽然在西方人的眼中美国也是落后的,但毕竟是高贵的白种人的国度。而且,当初英国已经签字同意美国独立了,美国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所以于情于理,英国都没有资格干预美国内战。
其次,英国打美国没有利益。当时的美国可和现在不一样,比起当时的欧洲要落后太多了,英国何需费时费力去征服这样的地区呢?而且你注意,1861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没错,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主要的注意力都投入了发展东方地区上,根本无暇顾及美国。
最后,就是美国人的态度。美国当年是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出来的,这是美国的民族荣耀,所以美国绝不会愿意重新回到英国的统治。一旦英国入侵美国,很有可能造成南北双方立刻和解,联合对抗英国的局面。即使英国凭借绝对优势征服了美国,那也无法征服人心,有什么用呢?
Ⅳ 美国独立战争后经济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但是独立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英国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一开始就禁止机器和技术以及技术人员外流。由于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国工人的工资平均又比英国高1/3到1/2。加以英国企业主资金雄厚,有现成的销售网络等因素,使美国制造业举步维艰。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资于制造业,仅占总数的2.4%。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美国很难摆脱后来中南美洲各国的命运,成为欧洲工业国的附庸。因为主宰着独立后美国社会的是大农场主和大商人,他们都从依附地位中获益。发展制造业的每一个重大措施都与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相抵触,征收高关税首先种植园主要花更多的钱购买欧洲的工业消费品,如果对方实施报复性措施,则还会连带出口下降,价格下跌,收入减少。在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中,资源越丰富就越可以依赖开发资源来获取收益,就越缺乏发展制造业的动力。杰斐逊的自由贸易主义和农业国之梦,正是建立在对美国丰富资源的依赖上。这个甜美、舒适的梦完全有可能将美国的制造业腻死。
正当美国迷迷糊糊地做着西部农业梦的时候,英国的军舰的炮声把它惊醒了。1807年,英国为与拿破仑作战,炮击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强征舰上海员。此举激起了强烈的反英爱国情绪,18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意在用中断对英国的农产品供应来教训英国。不料,禁运不仅没能给英国造成伤害(英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粮食,本国也生产粮食),反而使美国经济全面瘫痪。禁运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国出口下降88%,进口下降59%,航海业濒临破产,大批海员失业,北部的大小商人损失惨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小农场主和小业主纷纷破产,工业消费品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关税收入急剧减少,财政出现巨额亏空。在强大的压力下,《禁运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这个禁运风潮,使美国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至1810年制造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2亿美元,相当于禁运前出口总额的2/3。禁运使国内制造业不再面对国外竞争,工业品价格上涨又使制造业利润大增,航海业、对外商业的萧条促使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制造业。更重要的是,禁运使美国人初步懂得了制造业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从而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摆脱经济的依附性带来了第一线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国人得出上述结论时,作为权力结构核心的部分大农场主和商人却增强了依附性,更害怕与英国打贸易战。因此,禁运结束刚后,财政部长加勒庭提交国会一份《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又被搁置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的让步并没有换来英国的回报,英国继续劫掠美国船只。再加上美国国内西部扩张主义者的鼓动,1812年,美英正式交战。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禁运十分相似,对外贸易和航海业陷入长期萧条和停滞,而制造业却飞速发展,对英国霸权构成了真正威胁。战争结束后,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北美倾销商品,英国国会和政府则在一旁积极支持,布鲁厄姆勋爵在英国下院称:“为了把美国在战争期间产生的幼稚制造业扼杀在摇篮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损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国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当时英国的技术还是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也容易改进的技术,美国制造业在技术上已经并非处于绝对劣势;其次,从规模上看,美国制造业已经有相当实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金融势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保护关税法案,制造业品的平均税率骤升至25%。此后,直至十九世纪末,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
由此可见,1807年禁运和1812年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没有这两场战争——战争是最极端的保护主义,和由此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巴西,而世界历史的面貌也将大不相同。遗憾的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美国史学界都没能充分注意这一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其原因恐怕是,无论中外理论界还是史学界,都没能摆脱某种历史必然论、历史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如果每一个国家最终都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或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也就不存在转折问题了,最多只有曲折。
Ⅵ 英国在殖民时期颁布了那些经济法案逼反了北美殖民地
英国因为参加了七年战争而负债累累,但是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国债已经高达1.35亿英镑,还需为北美防务每年支出20万英镑。尽管英国是实际的战胜者但是在这种沉重的经济压力下,英政府为了缓解国内的危机,因此密集地推出了《糖税法》(1764年4月)、《印花税法》(1765年3月)、《汤森税法》(1767年6月)、《茶叶法》(1770年1月)、《茶叶条例》(1773年5月)等诸多税法,希望补贴财政。
此外,英国调整税法的还有一个重大意图,那就是杜绝走私,规范殖民地财政收入:由于《汤森税法》取消了海关法庭中由殖民地当地民众组成的陪审团,使得走私商人无法靠博取当地民众的同情而得到赦免,因此,在其颁布一年之内,北美海关年平均税额就从2000英镑激增到了30000英镑。过去英国海关因为走私而遭受了多大损失,也就可想而知了。
Ⅶ 从当时英国政体的角度来看,北美独立战争的真相到底是如何的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之后的1776年1月,一个不足50页的小册子出版,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影响最深远的书籍,甚至直接促成了美国的建立。这本小册子就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那么北美独立战争的真相究竟如何? 从英国政体方面我们来看到底是如何?
北美独立
三、结语
潘恩认为,我们的大陆被小岛所统治是荒谬的,他最重要的观点是告诉北美人,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我们自己。有些北美人认为英国人的海军保护着他们,但作者认为英国并没有保护北美,它只是为了自己。潘恩不仅阐述了北美需要独立的理由,而且为北美建国提供了指导。英国的宪政制度实际上是国王控制的君主制,这给北美带来战争、血腥和混乱,北美需要自己的制度。北美只需要总统,自己挑选代表,这是北美的机会,如果殖民地能够团结起来,我们能够做任何事情。
虽然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对英国制度的评价有些激进和偏颇,不过潘恩的很多观点以及分析,对当时的北美人民来说确实是振聋发聩,也直接促成了美国的独立。美国独立战争对英国殖民体系、法国大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联邦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可见思想方面的常识,影响更为久远。
参考文献:
1.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Bantam Classics,2004.
Ⅷ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大概内容说是;美国抛售英国债券阻止英国的战争,谁能详细的说说
不是美国国家抛售而是美国财团抛售,即使现在美国的财权也非政府掌握,美联储才是财权的拥有者。罗斯柴尔德家族传奇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家族的名声之大,大概只有20世纪美国的肯尼迪家族能够与之相比。
对这个家族的成功有种种评说:有人把它看作是犹太人智慧、财富、影响以及慈善事业的象征;也有人把它作为犹太人企业用金钱征服世界的一个活样板。
1875年,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在他伦敦的宅邸中宴请英国首相狄斯累利。席间,列昂内尔突然收到一份来自法国罗斯柴尔德分行的电报,说埃及国王因缺少资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万股苏伊士运河股票卖给法国政府,但对法国提出的价格不满意,表示愿以4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大家一致同意英国买下这批股票。然而,当时由于国会休会,无法筹集这笔资金。
于是,列昂内尔果断做出决定,由罗斯柴尔德银行伦敦分行向英国政府提供400万英镑,抢先买下了这批股票。此举使英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列昂内尔
Ⅸ 美国和英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美国革命战争(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国和其十三殖民地殖民地,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1776年7月2日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从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是北美殖民地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一阶段,北部地区为主要战场,英军采取主动攻势。1775年6月17日,英军与波士顿民兵在碉堡山战役进行首次战斗。从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开始在国际外交上获得优势,法国、西班牙、荷兰亦相继加入战争,协助美军对抗英军。1778年2月,法国正式承认美国,并与其互订军事同盟。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是美军的战略反攻阶段。1781年4月大陆军开始战略反攻,纳撒尼尔·格林率领大陆军南下转战南卡罗来纳,迫使英军退守海岸线。约克镇围城战役之後,英国议会被迫赞成议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两国签署《巴黎和约》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国成为美洲首个独立国家。
1812年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後第一次对外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纽奥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Ⅹ 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 6点
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前奏的反英事件。
2、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来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来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
3、为了联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于6月14日决定,建立各殖民地联合武装力量即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0月13日,又决定建立大陆舰队。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4、1775~1778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为战略防御阶段,主战场在北部,英军占据优势。
5、1779~1781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以萨拉托加大捷为标志,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战场转到南部,美军以弱胜强。
6、1781年4月-1783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
(10)北美战争美国国债英国扩展阅读
独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地区的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近现代政治体制,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独立宣言》(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联邦共和制)与三权分立,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