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期,为什么纳粹德国一定要针对犹太人
Ⅱ 犹太人这件事中,让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卡文迪许的思维有一个宝贵的东西:没有固有的概念、成规的限制,敢于横冲直撞,想到就做,敢闯敢试。因而他跑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前面,第一个称出了地球的重量。
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统治着天文学界: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牛顿的万有引力似乎“完美无缺”……大家的思维因有了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变得循规蹈矩,不再去八面出击。后来,哥白尼和爱因斯坦“横冲直撞”,前者发现了“地心说”的错误,后者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局限。因此,我们要学一学野马,让思维在自由的原野上“横冲直撞”一下。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作为地球的儿子,人类早就渴望了解母亲的身世,也想知道地球的模样,包括她的半径与重量。古希腊科学家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了地球的半径约有6400多公里。那么地球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地球如此巨大,如此沉重,要想用普通的秤来秤出地球的重量,那实在是天方夜谭。第一,世界上没有这样一杆能称得起地球的巨秤,而且谁也无法制造秤得起地球的秤来。第二,就算有了这样一杆秤,又有谁能像在菜市场上称黄瓜、番茄那样称出地球的重量?就算是有了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能提得起地球。他总不可能站在地球上称地球吧?
许多科学家在碰到地球的重量这个问题时,不是绕过去,就是掉头而返。他们不是不想知道,也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而是在碰壁之后得到了一个结论:人类暂时还没有能力称量地球。
这个结论固化了人们的思维,大家不再对地球的重量感兴趣,偶尔看一眼,便摇头而去。
1750年,英国19岁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向这个难题挑战。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课题:称出地球的重量。
卡文迪许是个毛头小伙子,他不知道别人为这个问题伤了多少脑筋,也不知道大家曾经试用了什么方法。他像一个小马驹闯进了一片丛林,横冲直撞,他的思维毫无顾忌和阻碍。
在思维的冲撞中,卡文迪许想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个定律为测量地球提供了理论根据。卡文迪许想,如果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知道了其中一个物体的重量,就能计算出另一个物体的重量。
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实际测定中,还必须先了解万有引力的常数K。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常数的值,这样,即使其他几个因子都知道了,也难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因此,要称地球重量,必须先测出引力常数。
卡文迪许通过两个铅球来测定它们之间的引力,然后计算出引力常数。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非常小,不容易精确地测出。要精确地测出它们之间的引力,必须使用很精确的装置。当时人们测量物体之间引力的装置是弹簧秤,这种秤的灵敏度太低,不能达到实验要求。引力常数测不准,地球的重量就测不准。
卡文迪许利用细丝转动的原理设计了一个测定引力的装置,细丝转过一个角度,就能计算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然后把引力常数计算出来。但是,这个方法仍以失败告终了,因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太小了,细丝扭转的灵敏度还不够大。只有将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才能测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计算出引力常数。
现在,测量地球重量的一大关键就是灵敏度问题。卡文迪许为这个问题绞尽了脑汁,想了好几种办法,但是,结果都不怎么理想。
有一次,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看到几个孩子在做游戏。其中有个孩子拿着一块小玻璃在玩着光斑的游戏。那个孩子把小镜子对着太阳,把太阳光反射到墙壁上,产生了一个白亮的光斑。小孩子用手稍稍地移动一个角度,光斑就相应的移动很大的距离。卡文迪许看到这里,猛然醒悟,这不就是一个距离的放大器吗?灵敏度不可以通过它来提高吗?
孩子的玩具使卡文迪许受到启发。他在测量装置上也装上了一面小镜子,细丝受到另一个铅球的微小的引力,小镜子就会偏转一个很小的角度,小镜子反射的光就转动到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利用这个放大的距离,就能很精确地知道引力的大小。
卡文迪许用这个放大的装置精确地测出了两个引力常数,再次测出一个铅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很快就把地球的重量计算出来了。
就这样,卡文迪许第一次称到了地球的重量。
人们用陌生而又敬佩的眼光打量着这个野性十足的青年人。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年人能够跑到众多科学家的前面?
大家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卡文迪许的思维有一个宝贵的东西:没有固有的概念、成规的限制,敢于横冲直撞,想到就做,敢闯敢试。
多年以后,一个实验让人们对“横冲直撞”4个字再次刮目相看。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所做的。他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冲击,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时间不久,所有的苍蝇都掉头从瓶口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光、背光,碰壁之后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从瓶子中逃出。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一位犹太富豪走进一家银行,到了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来者的穿着打扮: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嵌着宝石的领带夹子……显然是一位很有实力和修养的人。
“我想借点钱。”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的经理惊愕了。
“我只需要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
“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桌上:“这些作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了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犹太富豪不露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到那边去办手续吧,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把这些股票、国债、债券等都还给您……”
“谢谢……”犹太富豪办完手续,便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边冷眼旁观的银行行长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
他从后面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说:“对不起,先生,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你想问什么?”
“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呢?要是您想借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为您服务的……”
“好吧!既然你非要弄个明白,那我就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儿来,是想办一件事情,可是随身携带的这些票券很碍事,不方便。我到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嘛,就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了。由贵行替我保管,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过6美分……”
既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能用头脑支配金钱。只有金钱而没有头脑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头脑只能被金钱所支配。文无定体,商无定市。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Ⅲ 一个犹太人拿着50美元到银行巧租保险箱的故事和我国古代的哪个故事类似
犹太商人只采用了“横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方法,就取得了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
中国古代“反向思维”的小故事《宋太祖以愚困智》:
宋太祖以愚困智南唐后主李煜派博学善辩的徐铉到大宋进贡。按照惯例,大宋朝廷要派一名官员与徐铉一起入朝。朝中大臣都认为自己辞令比不上徐铉,谁都不敢应战,最后反映到宋太祖那里。
太祖的做法,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他命人找10名不识字的侍卫,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送进宫,太祖用笔随便圈了个名字,说:“这人可以。”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但也不敢提出异议,只好让这个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侍卫前去。
徐铉见了侍卫,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侍卫根本搭不上话,只好连连点头。徐铉见来人只知点头,猜不出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只好硬着头皮讲。一连几天,侍卫还是不说话,徐铉也讲累了,于是也不再吭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以愚困智解难题之举。照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是找一个更善辩的人,但宋太祖偏偏找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去应对。这一做法,反倒引起了善辩高手的猜疑,使他认为陪伴自己的人,是代表宋朝“国家级水平”的人。对大国猜不透,就不敢放肆。以愚困智,只因智之长处,根本无法发挥。
原文:
《一美元》
一位犹太人走进银行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做了下来。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经理一边小心翼翼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点钱。”
“您想借多少?”
“1美元。”
“只借1美元?”经理惊讶的张大了嘴巴。“难道他在试探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于是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都可以。”
“好吧,”犹太人由豪华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及其它债券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这些作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五十万美元,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犹太人面无表情。
“好的,年息6%,一年后归还,我们就把这些股票和证券还给您......”
“谢谢!”犹太富豪办完手续,起身离去。
一只冷眼旁观的银行行长从后面追了上去,“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我是在弄不懂,您拥有五十万美元的证券,怎么只借1美元呢?”
“既然您如此热情,我不妨把实情告诉您,我是到这附近办事情的,可这些票证放在身上不太安全,而几家金库的保险箱租金都太昂贵了。所以嘛,就把它们以担保形式存放在贵行,而这最多也不过交6美分的利息......”
Ⅳ 犹太罗斯柴尔德家族口袋里装着世界一半的钱吗
《货币战争》的一纸风行,让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为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所熟悉。其实,德国诗人海涅就曾经说过:“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先知。”作为欧洲最古老的银行世家,罗斯柴尔德家族最辉煌的时候几乎拥有半个世界的财富。即便现在,家族依然拥有分支众多的银行、十几家石油和有色金属公司等业务,并且垄断着南非的钻石采矿业。
从学徒工到皇家代理
犹太巨商多是白手起家,职业之初往往从事最底层的英雄合击工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从16世纪起定居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区,在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两个多世纪后,终于在18世纪开始发迹。使这个古老的家庭开始兴旺发达的,就是梅尔·罗斯柴尔德。
梅尔生于1743年,长大后前往汉诺威银行学习金融实务。20岁时,他返回法兰克福,从事古董买卖。当时,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普遍雅好收藏古钱币。梅尔于是亲自编辑《古钱手册》,并附上详细的解说,然后邮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们。目的很简单,希望自己的店能够成为皇家指定店,这样生意就能获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尔的投寄行动依然不停。终于,威廉王子同意了他的要求。一直等候这一机会的梅尔,以近乎赠送的价格,不惜血本地向威廉王子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梅尔还极力帮助王子收集古币,并经常为他介绍一些能够使其获得数倍利润的顾客,不遗余力地帮王子赚钱。
在25岁那年,梅耶终于获得了罗马帝国皇帝授予的“帝国皇家代理”头衔。凭借“帝国皇家代理”的名头和威廉王子的信任,梅耶的生意越做越兴旺。他不仅从事棉制品、烟酒等行业,还涉及金融领域。40岁的时候,梅耶已经成为法兰克福城的首富。
威廉王子是当时欧洲的巨富之一,拥有2亿美元的身家。当威廉王子为逃避拿破仑的攻击,不得不离开法兰克福前往丹麦时,留下300万英镑交给梅尔保存。就是这笔巨款,为罗斯柴尔德家族跃升为欧洲第一个家族奠定了第一桶金。目光远大的梅尔把五个儿子派往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这几个欧洲的心脏国家,开始了家族征服欧洲的序幕。
更令人称奇的是,梅尔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全欧洲、家族专用的情报传递网。正是这个高效率的情报网,日后为罗氏家族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为了保密,他们有自己专门的信使,彼此用密码进行联系。例如,老罗斯柴尔德的代号是“阿诺迪”,称威廉王子为“戈德斯坦”,把在英国的投资称为“鳕鱼干”。数年之后,当罗斯柴尔德家族扩展到美洲后,他们仍用这种方法保持欧美之间的联系。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迅速又可靠,以至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有时也宁愿用罗家的信使来传递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国的外交邮袋。
欧洲的第六大强国
那是1815年,欧洲证券交易所的汇率取决于滑铁卢一役的胜负结果。凭借完善的情报系统,罗斯柴尔德兄弟最早得知这场战役的结局。当内森·罗斯柴尔德跑到伦敦交易所假装抛售手中的英国公债时,立即引来一片恐慌。其他人也纷纷把手中的股票抛出,这些股票都被罗斯柴尔德家的代理人买下。结果,内森一举控制了英国公债的发行,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对法王路易十八的控制亦如出一辙,先散布不利谣言,使法币大跌,迫使法王不得不向罗氏银行借贷,家族由此控制了法国金融。而家族发源地的德国,银行及其代理早就被家族操控在手。
尽管100多年以后,内森的孙子曾声明关于英国公债的故事是编造的,损害了家族的名誉。但作为罗氏家族财富史上的经典事例,故事至今还为人乐道。垄断了欧洲各国国债业务的罗氏家族,在1804到1904年的100年间,利用国家债券就赚了13亿英镑。以至于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欧洲有六大强国——大不列颠、法兰西、俄罗斯、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氏家族。”有人估计,当时世界上一半的财富都在家族的口袋里。
罗氏家族的五兄弟,全部成为欧洲的显赫人物。三哥内森八面玲珑,博得了大多数英国官员的好感。他在曼彻斯特廉价购买商品,然后运到欧洲大陆以两三倍的价钱卖出。五弟詹姆斯与法国的实权派人物关系密切,他经常参与部长们的施政计划,甚至能提前得知议院的决议,临死前他的财富已与法国国王不相上下。二哥所罗门与当时欧洲政治的巨擘——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公爵交好,成了几乎全奥匈帝国权贵们的私人银行家。老四卡尔在意大利大搞金融投机,赢得了大多数地方官的信任,保障着整个意大利直至梵蒂冈的财源。众兄弟间的联络人——大哥阿姆谢尔,是奥地利男爵、普鲁士的秘密商业顾问和御用银行家、巴伐利亚王室顾问、众多骑士勋章……恐怕他自己都已记不清一生中获得过多少头衔。
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从它帮助英国政府购买苏伊士运河一事中便可见一斑。1875年的一天,内森的儿子、家族的第三代列昂内尔在他伦敦的宅邸中宴请英国首相狄斯累利。席间,列昂内尔突然收到一份来自法国罗斯柴尔德分行的电报,说埃及国王因缺少资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万股苏伊士运河股票以4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英国内阁一致同意抢购运河股票,但国会一时无法筹集足够资金。列昂内尔果断作出决定,由罗斯柴尔德银行伦敦分行向英国政府提供400万英镑,抢先买下了这批股票。此举使英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列昂内尔·罗斯柴尔德也因此一夜之间成为举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犹太利益高于一切
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譬如,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列昂内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大荣誉:第一,我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员;第二,我是一个犹太人”。
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梵蒂冈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列昂内尔1858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犹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来圣经》,头上戴犹太帽子举行宣誓。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示反对,但后来同意了,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的,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人的一个胜利。27年后,列昂内尔的儿子内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一位犹裔贵族和上议院议员,他同样用父亲的犹太方式宣誓。
罗氏家庭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金。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罗氏家族大多数人也坚持族内通婚,这也是老梅耶当初为防止财富外流的立下的遗嘱,但后来逐渐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罗思柴尔德家族的58对夫妇中,有29对是近亲结婚。不过,这个传统现在已不再沿袭。比如伦敦的家族中坚成员伊夫林·德·罗思柴尔德先生,70岁时娶了46岁的琳·弗里斯特,后者是一家金融集团的董事长之一。他们是1998年在苏格兰召开的一次国际金融会议上相识的,之后两人在伦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同年,琳成为“福斯特马克通讯公司”在欧洲新设分部的主管,掌握着1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是该公司董事之一。
250年后依然保持活力
尽管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艾兹拉·庞德曾公开指责以罗氏族为首的银行家们为控制世界各国的银行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实,罗氏族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家族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资产被摧毁了。二战结束后,法国的私有化政策使得家族当地业务几乎垮台。冷战期间,家族在东欧的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
如今从罗氏银行网站上可以看到,家族银行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这些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但在香港他们也设有亚洲办事处,甚至他们还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家族银行。不过,据网站上的年报显示,2006年家族银行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在目前世界的投资银行中排到13名。
尽管曾经为家族带来辉煌的银行业失去了呼风唤雨的权威,但如今罗氏家族的财产依旧难以胜数,依然位列全球十大财富家族之一。这个家族的英国旁支拥有伦敦的罗氏银行、十几家石油和有色金属公司,并且垄断着南非的采矿业;法国旁支拥有罗氏银行和“北方投资”股权公司;另外,家族还拥有多家公司和中型托拉斯。梅耶的小儿子詹姆斯曾经向酿酒业进军,当初的酒庄发展成如今的穆冬和拉菲两大顶级红酒品牌,成为家族目前最著名的产品。家族的成员也依旧是新闻报道关注的对象:2000年4月,家族第五代23岁的拉菲尔·罗斯柴尔德意外身亡,这个消息几乎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要闻。2007年6月21日,梅耶的曾孙、98岁的盖伊·罗斯柴尔德男爵去世,同样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当今的罗斯柴尔德们,比起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祖先,表现得毫不逊色。就拿家族如今的掌门人戴维·德·罗斯柴尔德男爵来说,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脸上老挂着略带讥诮的微笑。他是巴黎罗氏银行的董事长。为了巩固自己的金融帝国,他不惜挖竞争对手的墙脚,把他们手下能干的员工都招至自己麾下。他手下的550名员工都是精兵强将,即使与员工多得无以胜数的摩根斯坦利、高盛这些世界一流财团竞争,他们照样从容应对。戴维老说:“要想招贤纳士,就得想办法让他们感到幸福,他们觉得幸福了,你又得想法督促他们拼命干活,赚取利润。”与所有成功的金融家一样,戴维·罗思柴尔德不仅仅是个商人,更像个心理学家。他曾经带着100万美元和3名员工,恢复了家族在法国的生意。他也更欣喜地看到,经营了250多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今天在他手下依然保持活力。
Ⅳ 美联储鲍威尔是犹太人吗
不是,是正宗的美国人
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男,1953年2月出生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先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和乔治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鲍威尔于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老布什政府时期的财政部副部长,负责监管金融机构和美国国债市场。2010年至2012年,他在华盛顿智库两党政策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曾协助美国国会提高政府债务上限。2012年5月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1-2]
2017年12月5日,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在两党投票中,以22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了对杰罗姆·鲍威尔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提名。 [3]
2018年1月2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杰罗姆·鲍威尔担任下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预计将于2月3日珍妮特·耶伦任期届满后正式担任美联储主席。
Ⅵ 关于纳粹和犹太人的
这和基督教世界的反犹太传统有关
犹太人信仰犹太教
和欧洲的主流社会不同
在基督教国家受到歧视,
不得拥有土地,只好经商,逐渐积累商业经验,
基督教徒不允许放高利贷,
而犹太人的信仰不禁止,可以从事信贷活动,
逐渐成为欧洲的著名商人和银行家,更为低层平民所憎恶,所以欧洲不时发生打击犹太人事件。
反犹太主义在宗教和经济双重因素下在欧洲成为主流
纳粹就是顺应民意
转移人民对国内矛盾的注意力
进行反犹太活动
最终发展为屠杀
Ⅶ 有一个很有名的银行家,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买进了大量的英国()国债
我记得是奥古斯特·贝尔蒙 是一个犹太人,当时他有很多情报源,
Ⅷ 犹太人呢
三 宗教力量与屠杀犹太人
希特勒的崛起,单单依赖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够的,希特勒还非常好地利用了基于宗教情节的历史仇恨。我们很多人把屠杀犹太人归为希特勒个人的原因,这其实是变相地在搞历史英雄主义。记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吗?在当时的西方世界,种族主义是很盛行的,屠杀犹太人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各方势力都曾有助纣为虐的不良记录,只是这些故事已经湮灭在历史中。
对于犹太人的打击,还有一个原因,犹太人有着很强的金融力量,犹太人是欧洲的高利贷者,是德国现代央行体制的阻碍力量,是当时德国金融体系的控制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残杀犹太人的行为,其实是欧洲历史上一贯迫害犹太人这一传统的继续。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认为放高利贷是罪恶,但是,即使是教会统治下的世界,也需要借贷这类金融活动,于是,教会就把这种“罪恶”的活动交给犹太人做。因为,反正犹太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让他们从事这种罪恶的金融活动,教会既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又维持了社会的需要。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反角夏洛克,就是一个犹太人,一个放债者,一个放高利贷者,刻毒而贪婪。时代的小说经常最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心态。
对于犹太人的掠夺,在欧洲历史上层出不穷,犹太人的钱财随时都会被剥夺。比如十字军东征时,教会为招募更多的十字军战士,颁布了一条命令:参加十字军的人,如果欠犹太人的钱,一律免除,不用还了。西班牙国王1492年下令驱逐犹太人,同时下令,出境的犹太人不得携带黄金,只能携带一头毛驴和一定量的粮食。于是,被驱逐的犹太人不得不将黄金兑换成毛驴和粮食,造成毛驴和粮食价格大涨。犹太人的财产就这样被整体性地剥夺,不需要任何理由!有些犹太人试图将黄金吃进肚子带出西班牙,结果吞金丧命。
欧洲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犹太人不允许拥有不动产和实质财产,也就是说,法律规定犹太人不可以买房子,不可以拥有土地。因为不可以买房子,致使犹太人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区域集中居住,居住条件由政府决定。而因为不能买土地,决定了犹太人不能当地主,也不能当农民。同时,“其他实质财产”的内容还包含很多。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教会的统治力量下降,君主专制占据欧洲政治舞台,欧洲各国对于“其他实质财产”内容的规定也开始有所不同。但是,有一条是很明确的:犹太人不可以拥有房产。
19世纪欧洲最强大的金融家族——罗思柴尔德家族,他们也是犹太人,当然也不能例外。当时这个家族银行的总部在维也纳,负责人是罗思柴尔德家族第二代五兄弟中的老二——所罗门·罗思柴尔德,他还是奥地利政府的财务顾问。用今天的话说,属于有权有势的人物,还有大量的高层关系。即使是这样,在《货币战争》中描绘的如日中天、纵横驰骋欧洲的所罗门·罗思柴尔德也不能拥有房产,只能常年住在宾馆里!宾馆既是他的生活住处,也是办公地点。
由于犹太人受到各方的盘剥,导致犹太人的经营必须攫取足够的暴利,必须足够的贪婪,而这样的结果又继续导致社会民众对于犹太人更大的愤恨,犹太人因此成为了教会和执政者转移社会矛盾的最佳目标。
在支持德国的“道威斯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改组德意志银行和改革货币,该计划直接与原来的金融既得利益者发生激烈的冲突,而德国的金融既得利益者正是犹太人金融家。还需要注意的是,改组德意志银行是国际新兴金融资本对德国旧金融势力的进攻,也是美联储对抗英格兰银行的全球布局的开始,德国的债券是华尔街筹划发行的,改组德意志银行和“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都是美国人提出的,在一战以后美英争夺世界金融制高点的大战也空前激烈了。
新的银行体制和货币发行机制导致世界进入了低利率时代,与犹太人的高利贷矛盾非常激烈,同时由于犹太人的高利贷吸引了大量富余资金,银行正常储蓄受到威胁,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更受到了限制,要使改组后的德意志银行真正成为德国的中央银行,必须铲除原有的金融既得利益者!但是在所谓的西方法治国家,如何剥夺这些人的合法财产?资本家是不能给政府有侵犯私人财产的权力的,否则自己将来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仅仅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和贬低为贱民是不好操作的,最佳的策略就是利用宗教针对特殊人群的人身消灭。因此对犹太人的迫害,背后是有教会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这种力量是超越国家主权的,也只有在这样的“金融+宗教”的力量支持下,希特勒才有可能走上前台,充当屠夫。
依靠华尔街等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德国债券的信誉得到保证,从而也就保证了以这些债券为抵押发行的马克的信誉,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世界产能过剩,德国发行的这些货币从全世界换取了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使德国富强崛起,同时也不会有通货膨胀。这与当今美国的手法很像。而在当时,德国的金融平衡是脆弱的,如果出现投机,确实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空间,所以必须打击以贪婪逐利为第一目的的原有金融势力。
另外一点被忽略的史实是,由于德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并背上了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因此德国战后经济非常脆弱,这让无孔不入又无比贪婪的金融犹太投机家敏锐地嗅到了暴利的味道。在犹太人的金融投机下,1921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暴贬到1923年11月接近崩溃的1:4200000000000。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禧,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00000000马克或者半个便士。如此严重的货币贬值会引发怎样的仇恨情绪,不难想见。
想一下如果现在告诉大多数买不起房子的人,说把可恶的开发商给杀了,给大家分房子,老百姓肯定是欢呼雀跃的,而当时希特勒就是把犹太人给屠杀了以后给德国民众增加就业和建立了当时最好的社会保险、医疗体系——反思这样的事件,可以看到,利诱出来的民意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而为什么希特勒可以这样干,就因为犹太人是异教徒,耶稣基督的仇人,屠杀犹太人不用下地狱!而换作屠杀基督徒,上帝要惩罚的。
四 灭犹背后的金融经济博弈
德国为什么从一战后的经济接近崩溃快速转变为低失业、高增长又没有通货膨胀的大好局面?通行的教科书一般回避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与德国希特勒的军国化政策和屠杀犹太人是有密切关系的。
首先军国化政策,让大量人口当兵进入军队,失业当然会大大减少;德国的农业生产自给一直是非常紧张的,而在希特勒的屠杀中,600万犹太人丧命,更多的犹太人逃往他国,结果就是把这部分人口的粮食给节省了,也让出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失业也少了。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金融并不特别重要,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产业垄断阶段后,金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制高点。这个掌握国家前途命脉的产业,被犹太人异教徒所控制,是西方基督教势力范围内各个阶层都极力反对的,打击犹太人金融力量的内在意义不亚于十字军东征。而在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的基础上建立的新银行体制,比之前的金银货币发行成本极大地降低了,由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实际上就是对应着利率,所以新的银行体制可以让利率降低,提供更多的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老百姓对于高利贷有着切肤的痛恨,就如当年中国的穷人对于当铺的痛恨一样。
仅仅如此就让德国崛起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支持,这些经济政策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我们都说希特勒靠犹太人的财富使德国整军备战,但是剥夺犹太人只造成财富在社会中的转移,不产生新的财富。真正使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摧毁了犹太人陈旧的高利贷模式的金融体系,建立了现代的央行金融体系,希特勒发行的大量债券,按照中央银行间接发行货币的方式,是银行发行货币的抵押物,货币投放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比依靠金银进行抵押货币发行的方式有了巨大的进步,有了货币投放,经济就活跃了,这才是德国崛起的经济基础。
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希特勒德国就贷款问题进行谈判。美国银行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并且为了德国外汇平衡有多余的外汇还债,美国的银行甚至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全部资本和产业收入只在德国使用,并用来兴建新的军事企业或者改建原来的军工企业。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循环出现了,华尔街借出去的钱,被希特勒拿过来,从华尔街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工业托拉斯那里购买军火和技术,得到的利润又用于向德国的军工行业继续扩大投资。金钱的血液周而复始不分昼夜地流动着,结果是一端生长出了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备,另一端美国的诸多庞大工业帝国,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甚至扩大了生产和市场,罗斯福新政能够奏效,也未尝不是多多依赖借助于此。这是一个血腥的凯恩斯政策,最后这样的军备发展只能以战争来收场。
希特勒的上台时间,是在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的末期,希特勒采取了国家凯恩斯主义,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发展军工,带动债券和货币发行,造成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希特勒上台4年,德国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GDP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时完成了德国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凯恩斯主义是血腥的,因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由足够的消费来带动,但是消费没有起来,就只有依靠战争来消费了。希特勒的国家财政政策不仅仅是发展军工,也有其他的投资,比如进行社会保障的改革,比如大力资助科学研究。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建设就是在一战以后的德国,建设的目的是让德国两线作战时可以一天之内把军队从西线调往东线。但是平时,这个高速公路网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建设,在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这也是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的根本保证。
有了这些政策的保驾护航,德国经济才得以快速地发展,但是普通德国人的收入提高没有资源供给保障,大量的投资没有社会消费能力来承接,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新的投资就只能越来越向军工领域倾斜,因此德国进而发展到以军工为带动的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军工投资只有通过战争来消费,资源供给也只能通过战争解决,国家的军国化和再一次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本的利益诉求促进了战争的到来。
同时,德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再度发动战争,也得到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支持,德国极端种族主义的兴起是问题的关键——一旦你利用极端的种族主义打击了犹太人,这样的意识形态一旦建立就如邪教产生了一样,不让你头破血流是回不了头的,更进一步讲法西斯就是某种邪教。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间间隔,前后就20年左右,也就是爸爸在一战战死,儿子又要再上战场,如果没有民间的战争狂热,再度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狂热与精神洗脑是分不开的。而英法等国之所以在战争初期实行绥靖政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本国人民的一战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人民的反战情绪很高,民选的政府不得不考虑选民的厌战意愿。所以反对邪教的侵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能够独立思考、在思想上抵御邪教的人在社会中是不多的,也是邪教政府首要的迫害和清除对象,当这些人被迫害光了以后,这样的国家就是非常可怕的邪恶国家了。
在希特勒打击犹太人的过程中,美国获利是最大的,大批的犹太人从德国和欧洲各地逃往美国,给美国带去了大量的财富和人才。不仅仅是德国犹太人的财富流向美国,其他欧洲国家犹太人的财富、欧洲避难富人的财富、要对于战争破坏避险的私人的财富均转移到了美国。而逃跑到美国的犹太人金融家,人身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再争夺金融话语权了,比如被某些国人神化的罗思柴尔德家族,在这些变故中也是损失惨重,从此以后,这个家族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地位,与其显赫时代也就天壤之别了。所以美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宣传人权的背后目的,是要吸引全球的富人和财富转移到美国,总有很多短视的国家不保护本国富人的财富,使本国的高端精英对于美国无比向往,这样美国就总是有借着推广人权吸纳他国人才和财富的机会。
Ⅸ 美联储主席为什么总是犹太人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美联储历任主席,令人侧目的是几乎全部是犹太人。
阿瑟·F·伯恩斯Arthur F. Burns (1970 - 1978) 犹太(奥匈裔犹太)
G·威廉·米勒G. William Miller (1978 - 1979) 非犹太(注意只做了1年)
保罗·沃尔克Paul A. Volcker (1979 - 1987) 犹太(德裔犹太)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87 - 2006) 犹太(奥匈裔犹太)
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 (2006 - 至少2014) 犹太(奥匈裔犹太)
美联储的所有者与欧美秘密社团共济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关系。可以说是共济会控制的银行一手炮制。
美联储主席都是犹太人,有一定的偶然性,犹太人在美国,数量并不占优势,但却能左右美国的政治。美联储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为啥美国和以色列关系这么好,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他们提到了共济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这个系统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