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市场 » 是卢布债券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是卢布债券

发布时间: 2021-06-17 05:17:15

1. 如何购买俄罗斯政府债券,是卢布债券

对于债券,大致分为卢布债券和美元债券两种。以卢布为面值的债券,利息收入一般用卢布支付。由于卢布的大幅贬值,换到手的美元相应大幅减少,这会造成损失。对于以美元为面值的债券,卢布的贬值,增加了俄政府和公司支付利息的压力,还不起本金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 假定有一种俄罗斯政府发行的零息债券, 面值1000卢布,期限1年,发行价965卢布。

收益率=(1000*0.1082)/(965*0.1845)-1=-39.23%

3. 卢布为什么会“崩盘”

经济停滞、西方制裁、评级被降、油价下跌以及资本外逃,让俄罗斯卢布陷入了暴跌困境。据统计,2014年以来,卢布兑美元总计贬值约20%,1美元兑40.94卢布左右,让卢布成了全世界被抛售得最狠的货币之一,目前处在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以来最低水平,这对以卢布计价的债券和其他资产造成了巨大冲击。
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正在引领全球能源市场进入新时代,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已然发生变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美国的石油及相关液态油气日产量在今年6月和8月与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约为每天1150万桶,所以美国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只是时间问题。《金融时报》就将本轮油价下跌与“冷战”时对比,称现在与1985年很像,当时的低迷行情最终在财政上拖垮了苏联。预计未来几个月,油价仍将处于低迷状态,因为美国可能故意操纵市场来打压俄罗斯。

4. 苏联卢布崩溃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吗 还是有个过程如果有个过程,在过程中政府允许民间将卢布换成其他货币

一夜之间的事情

5. 前苏联的卢布一夜之间是怎么作废的

一夜之间的事,卢布的贬值速度可用“疯狂”来形容,不过,卢布贬值的是美国一手酝酿的的,贬值的大背景值得一提,网上有很多关于卢布贬值的讨论,以下是其中一篇

贬值的大背景: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都相信自由市场、金融开放、‘自由’选举取消政府监管才是苏联繁荣的基石。这时苏联领导人开始了放弃统一领导,打开了国门,甚至主动解散苏联。 首先进行的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通过有价证券化(股份制)瓜分国有企业,每个人分到大概10,000~15,000卢布的国有资产。如果按照当时的汇价就是三四万美金,这可是不小的一个数字,可以说全苏联人民都在狂欢。 与此同时,苏联金融也逐渐开放,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苏联,这些‘不用排队’、‘微笑待客’、‘独立核算的现代私人银行’如同雨后春笋 般遍布了苏联·俄罗斯每一个城市。他们的免费的咖啡,和蔼的微笑,无疑给苏联人民带来了一种感觉:这些外资银行比那些国有银行强多了!在此背景下,这些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以相对高一点的利息和一杯免费的咖啡就吸收了大量苏联民间和企业的卢布储蓄。人民的存款大搬家,从苏资银行搬到了外资银行。另外外资银行还通过各种灰色手段向苏联-俄罗斯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大肆套取卢布款项(各种工程项目的贷款等等,类似中国目前的假房产按揭贷款)。 在完全是借贷来的苏联储户和苏联国有银行的卢布弹药的数量充足后,一场在市场开始唱衰有价证券(股票)的行动展开。“那些债券都是‘没有什么分红能力的国有企业’的债券(股票),与其留着无用不如抛出换到现钱!”苏联人民开始纷纷卖出债券(股票),债券(股票)暴跌。同时市场上外资银行开始悄悄的私有化债券收买行动同时展开。就这样整个苏联国有企业就被苏联人民卖掉了。 在悄悄收购债券的过程中,外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欠了天文数字的卢布债务,即使是每年的利息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债务足以拖垮这些外资银行,令他们破产。然而整个人类金融市场上最令人张目结舌的一幕终于发生:这时美国的友好金融专家小组提出了来出自有‘友好目的’的建议——进一步放宽对卢布和美元自由汇兑的监管来‘对抗 ’黑市交易。而当时苏联正在民主化,美国以及苏联的‘金融专家’和‘独立的媒体’反复对 ‘行政金融监管手段’肆意嘲弄,把正常的央行对金融监管权力和做法都说成是‘集权式的行为’,而人们对于新得到的政治民主非常兴奋,在这种友好的建议下,于是金融管制放开了,而根本没有看到后面的危机。 金融开放以后,私人银行外面排队更换美元的场面出现了。人们为什么要将卢布换成美元呢?因为苏联国内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这要讲讲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苏联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粗放性的投入。然而早在60年代末,苏联的财力、物力乃至人力已十分紧张,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向已相当明显,而到80年代末苏联的生产投入要素已基本枯竭。在供给制度下所有的主要消费品都是凭票供给的,然而生活货品供应严重不足,市场供应与居民货币收入之间的缺口已达50%左右。也就是说某人发了100卢布的工资,却只能凭票最多买到50卢布的生活用品,剩下的50卢布只能存在银行。80年代末苏联人民在银行有许多的存款,一旦实现了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的买卖生活用品,在货品奇缺的条件下,多余的卢布存款就会追逐短缺的商品,导致通货膨胀。换句话说,原来那50卢布的商品就会涨价涨到100卢布。长期的货品短缺与货币过剩,在市场经济开放的短时间爆发出来,累计的能量是惊人的,所以恶性通货膨胀就开始了。一旦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人们就会想如何保值,而换成稳定的美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于是人们开始排队换美元。 此时,脸上焦急的苏联大大已经没有注意这些‘服务良好、不需排队的私人银行’,再也不提供免费咖啡了!他们面对的微笑已经变成了冷笑:因为此时,他们在私人银行眼里,不再是高贵的客户,而是乞丐!兑换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很快到来了——卢布从1卢布兑换2.8个美元,迅速崩盘突破了100卢布:1美元。外资银行的卢布外债瞬间变得微不足道。通过媒体对恐慌性的渲染,苏联·俄罗斯的泪流满面的人们纷纷抛出每一张卢布,买进美元。卢布市场很快毫无悬念的崩溃了!整个旧卢布最低实际贬值112000倍,40新卢布:1美元,也就是40000旧卢布:1美元。 美国只用了几亿美金就买下了价值28万亿美元的原有苏联资产。

6.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97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政府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只能从中央银行以贷款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采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政府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政府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政府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政府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政府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政府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贷款,用外汇贷款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贷款。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提款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7. 财富,美国是如何放尽苏联最后一滴血的

·一·7

8. 俄罗斯欠中国多少国债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俄罗斯经济部长乌柳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周三表示,中国显示出有兴趣投资俄罗斯债券,而且已开始买入俄罗斯国债。中国投资者已经买进500亿-600亿卢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债券。俄新社,俄罗斯财长安东-西卢安诺夫日前表示,中国投资者2015年购买了500-600亿卢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债券。

9. 卢布大幅贬值的原因及对我国汇率的影响

卢布大幅贬值的原因:
地缘政治是卢布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中的立场招致西方国家多轮经济制裁,这些制裁涉能源、金融、国防等俄罗斯经济主要领域,对俄经济增长造成打击。
其次,国际油价下跌也加剧卢布贬值压力。长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这样的规律:美元越强势,油价越下跌,而油价越下跌,卢布就越贬值。这是因为国际石油市场主要以美元定价和交易,美元越贵意味着油越便宜。同时,石油价格下跌又会导致俄罗斯经济和财政压力加大,所以油价越低,卢布越贬值。有俄分析人士认为,只要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下,俄罗斯卢布汇率就会继续下跌。
另外,俄罗斯疲软的经济形势也使投资者看不到卢布升值的希望,这加剧了做空卢布汇率的市场投机行为。当前,俄罗斯通货膨胀高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俄罗斯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而这又会进一步抑制俄罗斯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使俄经济陷入滞涨状态。
对我国汇率的影响:
第一,卢布的贬值可能引发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对中国债券市场并不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当美元升值的时候,会引发油价和卢布的下跌。但是油价和卢布出现下跌的时候,也会反过来导致美元反弹的更快。这三者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力的。一旦美元反弹加快,人民币也就有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卢布大幅贬值,会引发全球对新兴市场货币的担心,导致资金大幅流出新兴市场。实际上,除了俄罗斯,近两年印尼,巴西等新兴市场也同样面临资金外流的压力。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一员,同样也会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因此,我认为卢布的大副贬值可能传染到人民币导致其贬值压力增大,而这对中国债券市场并非好事情。直接结果就是会限制中国央行进一步宽松的空间,迫使央行在汇率和利率上寻求平衡。

第二,油价大幅下跌,对中国经济利好,同时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油价下跌,无疑将降低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对中国经济是利好的。当然,油价下跌也降低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角度看,需要综合权衡这两个因素。当然,我一直认为,经济相对通货膨胀而言,是对债券市场更为关键的指标。

因此,综合而言,我认为俄罗斯汇率的大幅贬值,会引发人民币更大的贬值压力,综合而言对中国债券市场并非好消息,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当然,卢布和油价的大幅下跌,可能进一步拉低美国,德国国债利率的水平,使得中美国债利差进一步扩大。

10. 卢布为什么崩溃

贬值的大背景: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都相信自由市场、金融开放、'自由’选举取消政府监管才是苏联繁荣的基石。这时苏联领导人开始了放弃统一领导,打开了国门,甚至主动解散苏联。

首先进行的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通过有价证券化(股份制)瓜分国有企业,每个人分到大概10,000~15,000卢布的国有资产。如果按照当时的汇价就是三四万美金,这可是不小的一个数字,可以说全苏联人民都在狂欢。

与此同时,苏联金融也逐渐开放,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苏联,这些'不用排队’、'微笑待客’、'独立核算的现代私人银行’如同雨后春笋
般遍布了苏联每一个城市。他们的免费的咖啡,和蔼的微笑,无疑给苏联人民带来了一种感觉:这些外资银行比那些国有银行强多了!在此背景下,这些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以相对高一点的利息和一杯免费的咖啡就吸收了大量苏联民间和企业的卢布储蓄。人民的存款大搬家,从苏资银行搬到了外资银行。另外外资银行还通过各种灰色手段向苏联-俄罗斯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大肆套取卢布款项(各种工程项目的贷款等等,类似中国目前的假房产按揭贷款)。

在完全是借贷来的苏联储户和苏联国有银行的卢布弹药的数量充足后,一场在市场开始唱衰有价证券(股票)的行动展开。“那些债券都是'没有什么分红能力的国有企业’的债券(股票),与其留着无用不如抛出换到现钱!”苏联人民开始纷纷卖出债券(股票),债券(股票)暴跌。同时市场上外资银行开始悄悄的私有化债券收买行动同时展开。就这样整个苏联国有企业就被苏联人民卖掉了。

在悄悄收购债券的过程中,外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欠了天文数字的卢布债务,即使是每年的利息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债务足以拖垮这些外资银行,令他们破产。然而整个人类金融市场上最令人张目结舌的一幕终于发生:这时美国的友好金融专家小组提出了来出自有'友好目的’的建议——进一步放宽对卢布和美元自由汇兑的监管来'对抗 ’黑市交易。而当时苏联正在民主化,美国以及苏联的'金融专家’和'独立的媒体’反复对 '行政金融监管手段’肆意嘲弄,把正常的央行对金融监管权力和做法都说成是'集权式的行为’,而人们对于新得到的政治民主非常兴奋,在这种友好的建议下,于是金融管制放开了,而根本没有看到后面的危机。

金融开放以后,私人银行外面排队更换美元的场面出现了。人们为什么要将卢布换成美元呢?因为苏联国内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这要讲讲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苏联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粗放性的投入。然而早在60年代末,苏联的财力、物力乃至人力已十分紧张,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向已相当明显,而到80年代末苏联的生产投入要素已基本枯竭。在供给制度下所有的主要消费品都是凭票供给的,然而生活货品供应严重不足,市场供应与居民货币收入之间的缺口已达50%左右。也就是说某人发了100卢布的工资,却只能凭票最多买到50卢布的生活用品,剩下的50卢布只能存在银行。80年代末苏联人民在银行有许多的存款,一旦实现了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的买卖生活用品,在货品奇缺的条件下,多余的卢布存款就会追逐短缺的商品,导致通货膨胀。换句话说,原来那50卢布的商品就会涨价涨到100卢布。长期的货品短缺与货币过剩,在市场经济开放的短时间爆发出来,累计的能量是惊人的,所以恶性通货膨胀就开始了。一旦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人们就会想如何保值,而换成稳定的美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于是人们开始排队换美元。

此时,脸上焦急的苏联大大已经没有注意这些'服务良好、不需排队的私人银行’,再也不提供免费咖啡了!他们面对的微笑已经变成了冷笑:因为此时,他们在私人银行眼里,不再是高贵的客户,而是乞丐!兑换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很快到来了——卢布从1卢布兑换2.8个美元,迅速崩盘突破了100卢布:1美元。外资银行的卢布外债瞬间变得微不足道。通过媒体对恐慌性的渲染,苏联的泪流满面的人们纷纷抛出每一张卢布,买进美元。卢布市场很快毫无悬念的崩溃了!整个旧卢布最低实际贬值112000倍,40新卢布:1美元,也就是40000旧卢布:1美元。

美国只用了几亿美金就买下了价值28万亿美元的原有苏联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