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债券浮亏是什么原理
债券浮亏就是账面亏损。如果你卖出就是实际亏损了。
❷ 农商银行如何走出贷款营销的困局
权责对等追责到位,解决放贷之“惑”
预先化解到期风险,为营销扫清障碍
切实落实绩效考核,增强营销动力
提高营销意识和技巧,做好二次营销
❸ 什么因素导致债券浮亏变浮盈
利率下降,信用评级提升,市场流动性充裕,等
❹ 债券浮亏为什么止损
您好,持有债券亏本,一般是两种情况 一、如你所说的,发债人债务违约了,债券的本金和应得利息受到损失。这是实打实的亏本 二、由于债券市场价格下跌,造成了账面上的浮亏。例如某只3年期债券A发行的时候,市场利率比较低,其票面利率只有5%。而半年后,由于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的3年期债券票面利息平均都上升到6%了,因此债券A的持有者如果要卖出,只能选择低于发行价割肉,否则大家还不如去买新发行的债券。要注意这种情况是浮动亏损,只是你账面上的亏损,如果你一直持有不卖,拿满三年还是5%*3=15%的收益。 至于你后面说的国债的问题,你是指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吗?交易所交易的债券,是按日计息。但是交易所的债券,除了利息那部分以外,还有买卖价格差这部分盈亏。例如说某个债券你买的时候是103元,持有1年获得了10%的利息,但是卖出时成交价只有99,那你实际只赚了10+(99-103)= 6
❺ 如何化解小额农贷“四大矛盾”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中的“四大矛盾”也逐渐显现,制约了小额农贷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热”与 “冷”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行和银监管理部门“热”,基层农商行 “冷”。出于贯彻国家货币政策、配合国家经济方针顺利实施的需要,各级人行、银监管理部门对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倾注了很大热情,积极探索多种措施,指导、督促农商行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然而,不少农商行特别是信贷员觉得,发放小额农贷笔数多、金额小,管理成本大,利润率不高,不愿为之。“急”与 “缓” 的矛盾。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积极与农商行联系、沟通,寻求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扶持,可由于与农户沟通不够,以及农户认为小额农贷量小、时间短等认识上的缺陷等诸多原因,许多农户对此并不积极。“多”与“少”的矛盾。支农资金在总量上难以满足地方所需。据笔者对丹江口市某镇调查测算,当前,该镇有65%农户(包括涉农企业)有资金需求愿望,资金需求总量约为4亿元,实际发放资金只有1.3亿元,缺口尚有2.7亿元。纵观一些农商行资金支持实力,可以看出其支农后劲已显不足。“大”与“小”的矛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一般控制在5万元以内,适合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但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倒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加大了对新兴种植业、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长”与“短”的矛盾。农商行在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仍大多沿袭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贷款周期一般也控制在一年以内,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活动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一些守信用农户为了如期还贷,甚至不得不贱卖种养产品,为此受损不小。如何化解小额农贷存在的“四大矛盾”?笔者建议:人行和银监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再贷款使用评价体系,根据该体系灵活地调整再贷款限额。对那些内控制度健全、使用再贷款良好,又确实需要支持的农商行,增加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农商行要确立立足“小三农”需求、树立“大三农”意识、打造“新三农”品牌的信贷支农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开拓,创新小额农贷运作机制,在原有基础上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全面提升和延伸,实现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司法机关要加大执法力度,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制裁逃废债行为,各级各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农商行工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消除小额农贷决策人、审批人的思想顾虑。
❻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农信社改革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020年5月,孙天琦出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 三、县域法人金融机构
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农合机构,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
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非常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中有的想省上搞一个省级全牌照农商行。有的省的方案,成立一个省级农商行,全省就这一个法人,超级省级农商行模式。统一法人之后,响应地方党委的能力大大增强,主要投向大城市大项目,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县域支农支小的力度。
我国现在不缺大银行,所以这次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农商行法人地位的稳定。
- 四、西部地区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问题
西部地区也要重视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强调五点:
一是集中有限的资源攻坚重点风险点。不能撒胡椒面。不能避重就轻,越捂盖子未来的危险越增大。
二是化解风险过程中,老股东必须承担责任,股权清零,老股东出局。
三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银,不能一味向中央要。
四是一定要完善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一定要把好准入关,把股东选好。
五是处置风险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负起属地责任。有的地方政府认为他们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关联交易不知道、没法查,异地贷款什么情况也不掌握,什么数据都不掌握,地方政府有一些怨言,不是没有道理。处置金融风险,地方要负属地责任,各监管部门的监管的有效性也要不断地提高。
❼ 我在农商行当柜员遇到不讲理的客户怎么办
遇到不讲理的客户,不要和他辩解,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忍住委屈和怒气,坚持以礼相待,要先通过安慰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从有利于他的角度帮助他分析,等他稳定情绪之后,调出当初他签字的凭证,面对自己的亲笔签名,多数情况下客户会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还有通过调阅当日的录像也能够分析出业务办理的过程到底是否存在问题……
柜员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认真按照本行的操作规程办理业务。流程规定的制定已经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考虑在内。比如坚持让客户阅读有关业务(风险)提示、坚持让客户亲笔签名……
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服务规范一方面是对柜员行为的约束,一方面却是最好的保护。
❽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的挤兑事件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经了解:这是由一则“射阳农商银行将要倒闭”的谣言被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因而引发挤兑风潮。
《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被传倒闭引挤兑》在短短4天时间里引发了相关新闻报道达1370多条,相关微博达到近7000条,国内外财经媒体、主流媒体、都市媒体都给予了全面报道,深入分析。不少金融从业者和研究者表示:挤兑背后暴露的、快速城镇化地区金融生态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8)农商行如何化解债券浮亏扩展阅读
在中国,银行被认为是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而此次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显现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待加强,也使外界普遍担忧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26日的“中国新闻网”指出:“倒闭”谣言引发千人挤兑事件,倒逼村镇银行反思风险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先天不足,因而自创立之初,就有必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认清经营风险所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始终坚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毕竟,只有确保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为农村经济提供健康稳定的金融服务。
《广州日报》则认为:其实谣言引发的挤兑并不可怕,信用“挤兑”才是银行的最大危机。可是,如今某些银行有滥用这种信用谋取一己之私的趋势,比如银行近年来“嫌贫爱富”,对中小储户的服务不到位。许多银行为了牟利,近年来推出的各种所谓的理财产品,却片面向客户鼓吹其高收益而忽略其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