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特征:
1、无期性。股票是一种没有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者人一旦认购了股票之后,就不能向股份公司要求退股,只能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转让。而且只要股份公司还存在,它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有效,股份公司没有偿还投资人投资的义务。
2、权责性。股东凭其特衣的股票,享有其股份数相应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主要表现为: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收益。责任主要是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承担责任,责任的限度为其认购股票的全部的投资额。
3、流通性。股票的流通是指股票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股票持有人可以通过股票的转让随时收回自己的投资额,提高了股票的变现能力。
4、风险性。任何一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并存的,股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
股票市场的结构:
A股市场由三大板块组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
债券市场: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由于债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确定的,所以债券是固定利息证券(定息证券)的一种。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债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政府债券是国库券。人们对债券不恰当的投机行为,例如无货沽空,可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社会经济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
可将债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单位初次出售新债券的市场。债券发行市场的作用 是将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等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发行的债券,分散发行到投资者手中。
债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债券一经认购,即确立了一定期限的债权债务关系,但通过债券流通市场,投资者可以转让债权。把债券变现。
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相辅相成,是互相依存的整体。发行市场是整个债券市场的源头,是债券流通中场的前提和基础。发达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的重要支撑,流通市场的发达是发行市场扩大的必要条件。
⑵ 甲公司2007年1月1日,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
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000
2007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150 000
贷:投资收益 150 000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150 000
贷:应收利息 150 000
2008年:
借:应收利息 150 000
贷:投资收益 150 000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150 000
贷:应收利息 150 000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1 0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000 00
⑶ 2007年股市大势如何
健康向上 牛市格局不变
⑷ 81年到07年国债每年的发行数目
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出现应该在80年代初,比如81年我们开始发行国债,82年到84年企业债、金融债出现,这时候中国资本市场的债券工具已经开始出现了,这可以算是中国资本市场处于萌芽状态了。后来83年深圳宝安发股票,84年上海飞乐发股票,股票这种金融工具形式也开始出现。债券与股票的出现,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开始萌芽。随后,债券和股票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它肯定要流通,于是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产生与发展就成为必然。
80年代初,债券与股票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高度单一性与集中性的金融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开始多元化的现实需求;二是分权让利的改革逻辑形成了“弱财政”格局,使得中央政府对于税收之外的筹资方式和分配制度有着强烈的愿望与需求;另外,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也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三是金融活动高度集中于银行和企业资金高度依赖于银行,使银行面临着高风险;四是进行股份制改革也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这一切,促成了债券与股票这种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出现。
⑸ 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有哪些
主要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为主,三类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占比达到85%左右,其中商业银行就达到了70%。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市场规模已居于世界前列,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为辅、互联互通、分工合理的市场格局,有90%以上的债券托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在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之初,商业银行即作为首批市场成员进行债券现券和回购交易。目前,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的做市商机构,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核心成员,也是国债承销团的主要成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以来,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遭到市场个别人士的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持债比重高,单一的投资者结构使得债券市场成为买方市场;还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持有债券与贷款一样仍属于间接融资,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上述观点明显混淆了债券与贷款间的差别,漠视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忽视了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这一现实。
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已日趋多样化
尽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居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独大”的局面已有所改变,一是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中商业银行绝对数量增加,但相对数量下降。2008年年末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1857家,其中商业银行361家,占比19%。至2015年5月末,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数总计8366家,其中商业银行832家,占比降至不足10%,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以众多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间市场。
二是商业银行在银行间现券市场交易占比呈下降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信用债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商业银行参与的现券交易市场占比在64%~68%之间,低于2007年至2010年的71%~75%。分市场看,在利率债市场,2007年至2014年商业银行交易市场占比在72%~81%之间,在信用债市场,交易比重在49%~64%之间,表明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左右信用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是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在信用债市场占比已不足五成。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的债券持有量为12万亿元,市场占比接近70%,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升至20万亿元,但市场占比已不足60%。分市场看,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为30740亿元,占国债未偿余额的58%,2014年年末这一比例升至70%。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国开债持有量为24126亿元,占国开债未偿余额的75%,2014年年末这一比例大体保持不变。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利率债,一方面满足了银行的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参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提供了便利。在信用债市场,2010年年末商业银行持有企业债4964亿元,占企业债未偿余额的34%,至2014年年末这一比重已降至23%;2010年年末,商业银行持有短融及中期票据的比重均超过50%,但至2014年年末均已不足50%。
商业银行深度参与
银行间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尽管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持债比重呈下降走势,但总体规模依然较高,这与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有关。以资产规模计算,截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34.8万亿元,虽然2014年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余额仅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5.2%,但庞大的资产规模使得商业银行仍是债券市场主要的持有者。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深度参与银行间债市,对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比1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占比为2.6%。从存量数据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7.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存量为12.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存量为3.9万亿元。数据表明,债券市场已成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决定性力量。
这其中,商业银行作为以间接融资业务为主的金融中介,通过将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券,既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化,又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那种将银行持有债券简单地等同于贷款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一是与贷款相比,债券作为标准化产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银行可随时转让。二是银行可通过债券远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对债券投资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与单独持有贷款相比,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更高。三是信用债发行人往往面临较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其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明显高于银行贷款。四是银行开展债券投资,不仅有助于债券顺利发行与转让,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将一部分资金配置于利率债及信用债,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银行体系风险。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银行间债券市场仍是主战场
尽管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依然偏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银行系统风险,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相关制度已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已开始采用备案制和注册制,目前我国已迎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大好时期。未来,我国应遵循国际金融市场一般发展规律,立足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动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在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相对比较突出,但风险对冲工具匮乏。虽然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启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试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交易极不活跃,风险管理功能无从发挥。有关主管部门应打破利益藩篱,携手推动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基于前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可考虑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以经济主体为参考标的的单名信用违约互换,适时推出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结票据以及信用违约互换指数等其他信用衍生产品,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三是进一步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基本成形。年初至今,人民银行又推动私募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并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申请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额度管理同时取消。未来可考虑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线投资者直接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以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
⑹ 总结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1、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近几年,随着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潜在生产能力在10.5%左右,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明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第一,虽然国际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左右,低于2005年0.2个百分点,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左右,增长势头良好;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购规模明显扩大,并重点转向控制战略产业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这些改革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第四,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我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2、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
首先,虽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
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
第三,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
第四,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今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外汇占款被动投放人民币较多,广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17%左右的较快增幅,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当前货币供用量对明年的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涨幅与2006年基本持平。
3、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就业压力持续不减
2007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这两种现象会同时并存,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25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6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估计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10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2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6%左右。
4、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变化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过渡奠定了基础。
国际收支理论、资产市场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主要理论。首先,从购买力评价看,自1994年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8%,是美国的2.5倍、日本的5.5倍、欧盟的4.8倍,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和欧盟的水平,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日欧,这意味着和美元、日元、欧元相比,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中美、中日和中欧等之间的相对购买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去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5.7%,对日元升值10%,但对欧元、英镑、韩元等仍在贬值,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稳定,因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仍存在低估现象。其次,从国际收支看,国内外汇明显供大于求,外汇储备规模过大。2007年货物贸易收支顺差在2006年超过17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仍将维持在1500亿美元,直接投资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在2006年增加约25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00亿美元左右,达到130000亿美元。第三,从利率平价看,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第17次以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上调利率,到2006年8月底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5.25%,为四年来的最高水平。从2006年第二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减速,美国本轮加息周期行将结束。虽然日本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紧缩,但随着2006年人民币两次提高利率水平以及物价水平之间的差异,我国与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实际利差有所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综合以上各方面影响,2007年,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
5、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
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
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2006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和2005年增长6.8%和6.2%的基础上增长6%,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呈现增加趋势。2006年,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中等群体的收入,挖掘他们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等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措施,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完善义务教育政策。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价格高企和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消费继续受到抑制。二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增收效应减弱等影响,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预计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增长11%左右,服务性消费回升。
6、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7年,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首先,投资在建规模偏大,2006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0多万亿,相当于当年三年的工作量;其次,投资扩张的内在机制尚未改变,有的地方继续将投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个别地方把大项目与政绩考核挂钩,各地为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气氛也会加大投资;再次,资金来源相对宽松。近几年,企业效益好转,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企业投资资金十分宽裕。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外汇占款过多,也会增加货币供给水平,信贷资金充裕。但总的看,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在快速增长中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国家将继续把控制新开工项目作为投资调控的重点,坚持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严格环保、技术和安全等市场准入门槛,防止投资需求再度反弹。二是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利润增速不高,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三是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外商向我国转移加工产业的步伐放慢,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2007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2%,比2006年回落5个百分点。
7、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仍然较大
从出口看,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速减慢,给我国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较大贸易顺差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2007年出口的增长。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措施也会对我国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近几年投资形成了国内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竞争明显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2007年,我国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进口看,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综合分析,2007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左右,贸易顺差约1500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8、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我国经济连续四年出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维护好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社会发展问题突出等问题,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财政赤字,缩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首先,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其次,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再次,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25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保持500亿元的规模。
9、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微调,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2007年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达到适度控制投资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初步预测,2007年全年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将达到16%左右,狭义货币增速将达到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3万亿元。
10、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和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改革资源税制度,适时开征燃油税,为实行增值税转型和推行物业税创造条件;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巩固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果,推行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转型,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推进重要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水、电、煤、油、土地等价格,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生产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⑺ 请教金融史上一些主要的事件,比如87股灾,327国债事件,07年次贷危机等
美国“87股灾”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曰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纽约时报》称其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曰子”。
直接原因
股灾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形成恶性循环,令股价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327国债事件
1995年时,国家宏观调控提出三年内大幅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措施,到94年底、95年初的时段,通胀率已经被控下调了2.5%左右。众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国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这三年里,保值贴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根据这些数据,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有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的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不可能上调,即使不下降,也应维持在8%的水平。按照这一计算,327国债将以132元的价格兑付。因此当市价在147~148元波动的时候,万国证券联合辽宁国发集团,成为了市场空头主力。 而另外一边,当时的中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经开),隶属于财政部,有理由认为,它当时已经知道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贴息率。因此,中经开成为了多头主力。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空头判断彻底错误。当日,中经开率领多方借利好大肆买入,将价格推到了151.98元。随后辽国发的高岭、高原兄弟在形势对空头及其不利的情况下由空翻多,将其50万口做空单迅速平仓,反手买入50万口做多,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这对于万国证券意味着一个沉重打击——60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管金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收盘前八分钟时,做出避免巨额亏损的疯狂举措: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做空国债。下午四点二十二,在手头并没有足够保证金的前提下,空方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而这笔730万口卖单面值1460亿元。当日开盘的多方全部爆仓,并且由于时间仓促,多方根本没有来得及有所反应,使得这次激烈的多空绞杀终于以万国证券盈利而告终。而另一方面,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则出现了约40亿元的巨额亏损。 2月23日晚上十点,上交所在经过紧急会议后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是异常的无效的,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这也就是说当日收盘前8分钟内多头的所有卖单无效,327产品兑付价由会员协议确定。上交所的这一决定,使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万国亏损56亿人民币,濒临破产。 2月24日,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就国债期货交易的监管问题作出六项规定,,即1、从2月24日起,对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涨跌停板制度,2、严格加强最高持仓合约限额的管理工作,3、切实建立客户持仓限额的规定,4、严禁会员公司之间相互借用仓位,5、对持仓限额使用结构实行控制;6、严格国债期货资金使用管理。同时,为了维持市场稳定,开办了协议平仓专场。
07次贷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 。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不过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由高位时的23美元跌倒了现在的3美元多一点,也就是说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身价相当于一家美国地区银行的水平,根据最新排名花旗已经跌至19名,且市值已经缩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财务状况也不乐观.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 2007年8月3日 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 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 2007年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9日 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 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很快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 2007年8月14日 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 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欧洲央行拟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 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 布什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2007年9月1日 英国银行遭遇现金饥渴 2007年9月4日 国际清算银行与标普对次级债危机严重程度产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深远,但该机构同时认为各国政府不应过度监管 2007年10月8日 欧盟召开为期两天的财长会议,主要讨论美国经济减速和美元贬值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美国财政部本着解决次贷危机的宗旨,开始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2007年10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2007年11月9日 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2007年11月26日 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 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最大单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资巨头巴菲特开始购入21亿美元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TXU发行的垃圾债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救市,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2007年12月14日 为避免贱价甩卖,花旗集团将SIV并入帐内资产 2007年12月17日 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级基金经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级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投资者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会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 但开始许多分析家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对美国整体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根据最新数据公布,美国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点五,这已宣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且预计美国经济还将继续低迷。 首先,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 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力。这是因为美国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国家和组织能撼动;而且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像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就有效的缓解了当时的危机。 而有论者认为,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根本上没有解决,负债逐年增加,从1975年至今没有出现过贸易顺差。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也好,还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义也好,没有解决社会分配和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缺口问题,美国就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其经济危机。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更大的问题的是,影响房价出现两位数下降的因素对在房地产泡沫鼎盛时期消费者大举借债的美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持乐观看法的人从消费者支出的反弹中得到些许安慰,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尽管在美国不计后果向高风险借款人放贷的规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价的膨胀一直比美国更为严重,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 另外,《经济学家》还指出,全球经济抵御美国经济疲软的能力也不应被夸大。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
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 ,分别为10月4.0% ,11月2.4% ,而PPI为10月3.2% ,11月2% ,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 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⑻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2007年元月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其中银行间的债券交易7 724亿元人民币.7 724亿元用
由于7724亿有4位整数,所以可以确定n=4-1=3.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7724亿=7.7×103亿.
故选D.
⑼ 求对2007年a股市场总体评价,复制粘贴即可,要详细专业
【前言】在消息面和国际汇市美元走低的双重推动下,昨天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升幅,中间价首次突破7.77,盘中价和收盘价更是首次突破7.76,中间价、盘中价、收盘价全部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
==本文精彩导读==
(一)热点聚焦
1、人民币汇率突破7.77
2、人民币升值主动性增强
3、造纸业:看好拥有上游和技术优势的公司
4、造纸业:07年投资要点及建议2只股评级
(二)A股聚焦
5、阶段调整带来局部机会
6、箱体震荡取代主升浪!
7、调整未结束谨慎对反弹
(一)热点聚焦
单日涨幅0.21%创纪录
人民币汇率突破7.77
昨天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7615元,人民币较前一交易日大幅升值了161个基点,幅度达到了0.21%,创出了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升幅。这样,新年仅仅过去一个多月,人民币汇率累积升值幅度就已经达到了0.61%,汇改以来的累积升幅也已经达到了4.49%。
在询价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最低为7.7623,最高则达到了7.7548,也是汇改以来首次突破7.76,最后报收于7.7585,人民币较前日收盘价大幅升值了154个基点;在竞价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最低也仅仅触及了7.76,最高则达到了7.7550,最后报收于7.7561,较前日大幅上升了171个基点。(中国证券报)
预期推动 人民币升值奏出最强音
161个基点的单日涨幅、7.7615的中间价、7.7548的盘中价、7.7585的收盘价。2月份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几乎在每项重要数据上都创出了汇改以来的新纪录。
对于新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来说,创新高已是司空见惯。截至昨天,在今年已经结束的21个交易日中,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是第九次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了472个基点,幅度达到了0.61%,汇改以来的累计升幅也达到了4.49%。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昨天的大幅上涨虽然有着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归根结底,预期才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最强动力。
创新高已成习惯
新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创新高几乎已成为习惯。算上昨天,在今年已经结束的21个交易日中,人民币汇率9次创出了汇改以来的新高,几乎每隔一个交易日就要创一次新高。期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连续突破了7.80、7.79、7.78、7.77四个整数关口,盘中价更是在昨天首次突破了7.76。
即便如此,人民币汇率单日升值幅度如此之大、在各项重要指标上都创出纪录,这在汇改以来十分罕见。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不但中间价强,交易价更强,在中间价首破7.77的情况下,盘中价和收盘价更是首次突破了7.76关口。在询价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最高达到了7.7548,报收于7.7585,在竞价交易中,最高达到了7.7550,报收于7.7561,都大幅提升了此前的最高纪录。
这说明,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后续走势仍十分乐观,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大量抛空美元做多人民币,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外汇交易员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预期是人民币最强推动力
对于昨天人民币大幅升值,从消息面上可以得到如下几种解释:首先,受美联储会议声明以及美财长保尔森讲话的影响,周三纽约汇市美元走软,昨天的亚洲汇市上美元也出现了大幅动荡,这直接导致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新高。
其次,从内部因素看,昨天有消息显示,今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将有大动作,今后我国汇改有望多方面出手,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理顺外汇供求关系、缓解高顺差压力、抑制流动性过剩等举措均可能出台,在人民币升值已成大趋势的背景下,消息面的上述变化进一步提振了短期内市场做多人民币的信心。
申万研究所研究员梁福涛认为,上述消息面的变化可以说是刺激人民币汇率走强的最直接因素,但从根本上来看,预期才是推动人民币今年以来快速升值的根本因素。
梁福涛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抑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在追求外贸平衡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无疑是重要手段。如果增加人民币汇率在调节外贸平衡中的作用,必要的快速升值必不可少。
另外,刚刚公布的2006年经济数据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由于去年我国GDP增速远远快于预期,这就从基本面上对人民币走势形成了支撑,这同时还进一步打开了人民币升值的空间。
其实市场本身已经对这种预期做出了最好诠释。今年以来,即便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回调的几个交易日中,其交易价总是远远强于中间价,显示不管中间价如何变化,却并不能改变市场看多人民币的现实。正如一位银行外汇交易员所说的,当整个市场都预期人民币将快速升值时,又有谁敢冒险买入美元呢?(中国证券报)
首破7.77元关口 人民币升值主动性增强
今年以来人民币第九次改写新高在昨日出现,7.7615元的中间价令人民币首次升破7.77元关口,也以161个基点创下了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升幅。人民币汇改以来的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4.49%,今年的累计升值幅度则攀上了0.59%。
观察自去年第四季度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轨迹可以发现,人民币快速走高与美元强势同时出现的特征不断出现。专家指出,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动性正在增强。但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在增加,并不利于汇率弹性的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走高可能与前天美联储宣布继续暂停加息和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中国汇改应加快有关。"商业银行交易员指出,前日美联储有关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的措辞非常温和,未给美元走势带来任何支持。此外,保尔森还向国会表示,将继续敦促中国加快汇改步伐。
但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人民币昨日的冲高紧随外部压力的出现而至,这更多的是一种巧合,"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已经形成,这些事件只是增加一些细节的修饰,并不能影响人民币升值的整体走势。"
而支持人民币整体上行趋势的,还是在于其升值主动性的增强。"自从人民币汇率破8以来,其升值就明显趋向主动。"刘煜辉指出,汇改之后有很长时间人民币的走强是由于美元的走弱而带动,升值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从去年第四季度之后,人民币走强与美元坚挺往往同时出现,这与两个货币之间此消彼涨的一般常理相悖,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性在增强,"汇率这个变量作为宏观调控和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的手段,可能正在被货币当局更多地考虑。"
这一主动升值特征在今年1月份表现得更为突出。数据显示,美元指数从年初的83.7点左右一路稳步走高,最高时已经超过85点,但是在这期间人民币也是一路上冲,破位多个重要的心理关口,屡次创下新高。
有银行交易员分析指出,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预期,持有人民币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操作,因此美元抛盘一直规模较大,也就造成了汇率的步步走高。
但是这样一致的升值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弹性的增强无形中制造了障碍。刘煜辉指出,任何金融产品的价格都只有在市场出现分歧的时候才会形成较大波动,"如果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是占主导性的,那么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日间波幅限制意义就不是特别大。"
从昨日交易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看,中间价高开之后给市场带来的指引作用也令市场中对人民币走高的预期激增,大量美元卖盘造成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早盘一度快速下冲,1个交易日之内连破7.77和7.76元两个关口,在询价市场和撮合市场分别探至7.7548和7.7550元的低点;下午之后随着美元买盘的出现才稍有好转,最终分别收于7.7585和7.7561元,分别较前日下跌154个和171个基点。(上海证券报)
升值受益行业追踪:
造纸行业 看好拥有上游和技术优势的公司
流动性的增强在继续推高公司的估值,以3.0%无风险利率测算公司估值可能对现阶段的投资更具意义,但投资风险也可能相应增加。维持行业中性评级,并继续看好拥有上游的岳阳纸业和涂布技术领先的太阳纸业。
流动性继续推升估值
基于对长期无风险利率的判断,我们在前期对纸业公司估值过程中一直采用4.0-4.5%。由于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强,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趋降,而7、10年期国债利率也维持在2.8-3.0%的低水平,这可能形成市场对无风险利率持续低位的预期,它进而推高了公司的估值。
这种预期将持续多久我们难以判断,但它确实显著地影响着当前的公司估值,并仍可能延续下去。由于低长期利率仍可能持续一段时期,以3.0%无风险利率测算的公司估值可能对现阶段的投资更具意义,但投资风险也可能相应增加。
继续看好拥有上游和技术优势的公司
在我们的纸业估值体系中,原料控制力和产业竞争态势是高端的盈利能力决定因素。由于纸业过剩是长期趋势,技术优势成为享受不充分竞争以回避市场过剩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继续看好拥有上游的岳阳纸业(600963)和涂布技术领先的太阳纸业(002078)。
岳阳纸业(600963):在极少数采取林浆纸一体化的纸业上市公司中,岳阳纸业的上游盈利趋势是最为明朗的。基于增发后业务的预期,我们测算公司当前的合理价值为13.2元,半年后和一年后的合理价值分别为17.0元和20.8元。
这个价值尚未包含对公司未来再融资和林地继续扩大的预期:
在再融资方面,由于融资是企业必然行为,上述基于自然增长的估值属于较低的水平,它在半显性期的自然增长率由24.3%下降到8.0%。融资增长取决于融资额,而融资额无法预期。在假设年均增长率为20%的情况下,我们测算公司目前的合理价值为15.8元,半年及一年后的合理价值分别为20.4元和25.1元。
在新增林地方面,大股东泰格林纸集团规划到"十一五"末建成65万公顷(合975万亩)林地,本次定向增发集团向上市公司转让持有的全部茂源林业公司股权及注入国有林地19万亩,显示了集团做大上市公司的决心,105万亩林地预计不是岳阳纸业的最终权益林地面积。我们测算,公司每增加8.4万亩林地,EPS将增加0.035元,价值会提高1.2元/股。
维持对公司股票"推荐"的评级。
太阳纸业(002078):太阳纸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涂布纸技术优势,历史上一直在市场上端享受不充分竞争,募集项目液体包装纸将再一次提高产品档次。随着07-08年公司两条浆线的投产,公司产品成本将下降,毛利率会得到提升,在高效经营下ROE仍将处于纸业高端。
公司目前的合理价值为26.1元,半年及一年后的合理价值为28.7元和31.4元。尽管我们长期看好太阳纸业的估值,但目前的价格并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维持"中性"的投资评级。(国信证券)
造纸行业:2007年投资要点及建议 2只股评级
纸的消费:目前接近6000万吨,约占全球的16%。00~05年的年均增长率11%,预计05~10年的年均增速为7%,基本与GDP同步。2010年的总量将超过8000万吨,与消费量最大的美国目前的水平相当。
纸的供给:目前基本与消费量持平。00~05年年均增速13%,高于消费的增速;预计05~10年的年均增速为8-9%,略高于消费的增速。0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纸品的出口已经大于进口。我们的判断是,这将演变为一个长期趋势,可以持续10年以上。主要原因是,中国造纸企业已经开始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竞争格局:市场分散与强者恒强。国内仍有3000多家造纸企业,还没有1家企业占全国总产能或总收入的市场份额超过7%。但是,在部分产品上,强者的特征已经十分突出。例如,金东纸业铜版纸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华泰股份新闻纸的市场份额接近30%。随着国内总产能供大于求,企业两级分化的局面将继续演变,行业兼并重组将加速。我们判断,中国市场在2010年将出现千万吨级的造纸企业,可以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企业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1)拥有全球最好的造纸设备;2)相对较低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3)在大的经济实体当中,中国仍将是增速最快的市场。
财务表现:行业毛利率水平基本维持在14%上下,净利润水平在5%左右,全行业的收入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不含纸浆和纸制品)。全行业平均总资产负债率高达62%。行业表现出来的特征是高负债进行的产能扩张和产品结构升级。我们预计,随着产能增速的放缓,行业的负债比重将会降低,现金流状况将会得以改善。
产品趋势:从消费量的增速来看,00~05年,增速最快的是白纸板(17.6%)、箱纸板(16.9%)和新闻纸(16.4%),而包装用纸(1.8%)、特种纸(7.3%)和瓦楞原纸(9.1%)的增速相对较慢。从消费量的比重来看,新闻纸(比重6.0%)、涂布纸(6.1%)、白纸板(14.6%)、箱纸板(18.8%)、书写印刷纸(18.2%)等主要品种的比重在上升,而瓦楞原纸(17.5%)、生活用纸(6.9%)、包装用纸(8.7%)、特种纸(1.9%)等比重有所下降。我们判断,未来5年,涂布纸的比重仍会有所上升,新闻纸、书写印刷纸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但国内消费的增速都会下滑。
价格变化:02~06年,原材料价格处于上升周期,国内进口软木浆价格上涨超过30%;但是,由于国内纸品产能扩张较快,新闻纸、轻涂纸、铜版纸、白卡纸等主要品种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4~10%)。我们的判断是,07年白卡纸和新闻纸价格有反弹的可能(产能已释放完毕),而轻涂纸和铜版纸仍有下降的压力。而纸浆的价格趋势是,针叶将保持在高位(美元相对加币贬值、新增产能有限),预计2007年的平均价格为750-770美元/吨;阔叶浆的价格将会小幅度下降,预计2007年的平均价格为600美元/吨,亚洲和南美有不少新增产能是主要原因。
总体评价:2007年将是出口大于进口的一年,出口将会演变为大趋势;国内产能的扩张步伐将会放缓,行业整合将会深化;原材料的价格总体来讲预计将会是向下的趋势(废纸价格短期有一定压力),而纸品价格下降压力将缓解,部分纸品价格有上升的可能。
投资建议:
短期继续看好华泰,主要理由:1)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闻纸企业;2)出口销量大增可带来盈利可持续增长;3)目前估值水平并不高,07年的市盈率仅13倍。关键点:新闻纸的价格不再下降。
长线看好晨鸣,主要理由:1)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中国造纸企业之一;2)07年业绩存在反转的可能;2)如果业绩能够达到股改时的承诺,对应的07年市盈率水平不到10倍。关键点:07年1季度的业绩能实现大幅度增长。
(二)A股聚焦
反弹力度明显弱于前期
阶段调整带来局部投资机会
对于周三市场的暴跌,市场总体反应明显过激,一旦这种杀跌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后,大盘将会重新回到相对平稳的运行轨道上来。事实上,从昨日盘中超过半数股票上涨、30多家个股涨停的总体表现看,当前市场仍然蕴藏着较强的做多动能,总体强势格局仍然难以动摇。
阶段性调整序幕已经拉开
不过即使如此,大盘阶段性调整的序幕还是就此拉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本轮行情风向标的大盘蓝筹股群体已经进入全面修整阶段,从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为代表的金融股,到万科A、保利地产为代表的地产股,再到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为代表的石化、钢铁股,均出现了短期见顶回落迹象,最终决定市场进入全面的修整期。
二是来自管理层对"泡沫"担心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包括限制资金流入、融资融券以及股指期货延后推出等等,直接抑制了投资者继续大举做多的信心。
三是来自市场内在调整的要求,截至目前,本轮行情自2006年初启动以来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成长股、价值股再到投机股、补涨股的一轮完整牛市上升行情,虽然当前市场仍有内在上升动力,但已经很难引领大盘继续出现明显的上攻。随着年报业绩的逐步披露,越来越多公司股价将逐渐迎来真正的考验,而调整通常也是该阶段最主要的特征。
平稳应是调整期主基调
大盘并不具备深幅调整的动力和基础。
首先,从估值角度看,虽然当前关于市场"泡沫"的争论明显增大,但如果仔细分析,结论仍然比较乐观。以沪深300为例,按照2007年20%相对保守的增长预测,动态市盈率在22倍左右,并不存在明显高估,如果再考虑到宏观面继续向好、人民币升值、税改以及股指期货带来的套期保值等多重利好因素,部分品种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坚定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信心。
其次,随着基金等机构资金规模突破万亿,A股市场总体上已经逐渐演变成机构主导的市场,最终导致当前市场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从市场博弈角度看,当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市场预期依然良好、流动性泛滥格局短期难以有效解决的背景下,机构采取主动性减仓的风险可能远大于按兵不动。最终管理层的调控可能会降低机构资金的投资冲动,但导致其产生大幅减持操作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另外,从管理层角度看,虽然由于担心"泡沫"不希望股市暴涨,但同样也不希望暴跌,因此在股指经历了短期大幅振荡后,平稳将是调整期最主要的特征,而围绕个股进行的结构性分化或将成为市场主导。
局部投资机会仍存在
由于大盘蓝筹、金融、地产等领涨板块纷纷进入修整,市场热点将进入一段缺乏主流品种的相对匮乏期,但由于市场总体强势格局仍然难以动摇,一些具备主题投资特征的机会将逐步显现。从最近两日的市场热点分布看,部分参股券商股、网络传媒等科技股开始脱颖而出,海欣股份、保定天鹅以及电广传媒、上海梅林等纷纷涨停。显然,在当前市场主流热点陷入修整阶段时,那些具备主题投资机会的品种有望迎来全面上涨的契机。包括3G、航天军工、高成长小市值股,以及那些具备整体上市、优质资产注入的品种有望得到资金的追捧,值得关注。(北京首放)
箱体震荡取代主升浪
江苏天鼎 甘丹
未来A股市场走势将出现两个新特征,一是主升浪被箱体震荡所取代,二是个股机会代替板块行情。
缩量小阳暗示多头能量衰退
对此,分析人士有喜有忧,喜的是A股市场在昨日出现了止跌的技术信号,而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多头并未到四面楚歌的时候,止跌企稳意味多头仍有掌控大盘趋势的能力。忧的是,A股市场昨日的止跌企稳并未见到量能的持续放大,反而出现典型的量能大幅萎缩特征,量能的急剧萎缩,意味昨日A股市场的止跌动能更多来源于空方抛盘力量的减少,而不是大量场外新多资金的进场。
更为重要的是,在前期A股市场也暴跌过,但随后就会引来多头资金更为猛烈的反扑,从而形成幅度更大的涨升行情。但昨日A股市场只是缩量止跌企稳,这显示出多头能量的确有所衰退。正因为如此,分析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运行格局将改变,即从原先的主升浪行情变成箱体震荡行情。也就是说,昨日的止跌企稳可能并不会带来本周五的继续报复性涨升行情,而极有可能继续窄幅震荡走势。
新格局能否带来新机会
由此可见,未来A股市场走势将出现两个新特征,一是主升浪被箱体震荡所取代,尤其是那些长期活跃在证券市场中的主流资金们有一个经验之谈,那就是跟着政策导向走,往往可以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率。所以,在目前估值争论中权威人士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敏感的主流资金们自然会降低做多激情。
二是个股机会代替板块行情。箱体震荡格局必然会带来热点轨迹的变化,因为以往的A股市场经验显示,只有不断的板块行情才会带来主升浪行情,而在箱体震荡中,往往只有个股机会或细分板块、小板块的投资机会。也就是说,在前期主升浪行情中的银行股、钢铁股、房地产股等主流热点将暂时隐身,而一些题材性质的个股或细分板块的投资机会则会显现,这正好切合当前箱体震荡走势格局特征。当然,在箱体震荡中,还有一个热点演变特征,那就是同一板块内的个股也会出现分化。
由此可见,箱体震荡中也会出现投资机会,只不过投资机会主要局限在小范围甚至是部分个股行情中,而不是像前期主升浪行情中的投资机会。持续的板块上升行情主要得益于基金等机构资金的推动,现如今机构资金都在思考着调控、严禁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等政策导向,所以个股机会主要在于游资以及小部分头寸较为宽裕的机构资金所为。
关注三类个股投资机会
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投资者的操作思路可略作变化,一方面尽量不要空仓,因为目前只是短期趋势的改变,而不是始于998点以来牛市行情的转势,因为支撑A股市场牛市基础的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以及资金的流动性泛滥等依然存在,因此,目前没有必要清仓离场。另一方面则是目前A股市场的短期趋势的确改变,所以,持续的守股策略似乎也不太明智。
建议投资者可以根据三个策略把握投资机会,一是年报公布业绩中出乎市场预期的个股,包括业绩以及年报分红可能出乎预期的个股,此类个股极有可能在热钱的追捧中而获得超额收益率,比如说金陵药业、建发股份、澄星股份等等;二是业绩具有亮点的个股,近期行业分析师研究报告不时推荐2007年业绩具有亮点的个股,包括云维股份、海南椰岛、维维股份等个股;三是注资题材预期个股,沪东重机、东软股份已作出表率,所以具有注资预期的个股也可跟踪,江南重工、金果实业、国电电力、通宝能源、东安动力等个股就是如此。
调整未结束 谨慎对反弹
武汉新兰德 余凯
经过周三大跌后,周四沪深两市惯性下挫后出现了小幅反弹走势,盘中个股活跃度出现了明显回升,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一些前期主流品种,如钢铁、银行、交通运输等板块继续走弱,20日均线也对两市股指构成了明显压力。同时渐趋萎缩的成交量表明,反弹动能并不充足,市场调整压力仍需进一步释放。
分歧严重导致剧烈波动
进入2007年以来,A股市场用剧烈波动来形容并不为过。1月份大部分交易日,上证综指的波动幅度均超过100点,而两市日均交易量在1100亿元以上,参与各方对市场未来走势产生巨大分歧。无论是市场指数还是交易量都创出A股交易历史上的"天价天量"。与此相对应的是,经过去年以来的大幅普涨后,各个板块估值都已不低,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泡沫,一些公司的炒作已有非理性成份。虽然尚未出现全市场泡沫局面,但中长期的基本面利好预期难以跟上短期估值的快速上涨和提前透支。
值得关注的是,截止到1月26日,全部A股动态市盈率已经超过30倍,达32.95倍,这一市盈率即使从全球角度看都已处于相对高位。与此同时,以绩优蓝筹股为代表的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的市盈率也分别高达28.07、27.34和26.96倍,即使按照2007年预测,各大指数市盈率也已超过25倍。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估值压力对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政策风险有所加大。从近期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暂停新发基金审批、节后严查银行违规资金入市、督促国企防范股市投资风险、加大股市调整风险的舆论宣传等系列举措看,管理层意欲为股市降温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同时,加大股票市场的供给力度,如中国人寿、兴业银行、平安保险的发行流程一个比一个快,国企整体上市的速度和力度也超过市场预期。虽然这些措施实际效果有限,不太可能改变市场中长线牛市格局,但在市场整体估值偏高、心态不稳的情况下,可能会成为短期多空方向性选择的重要砝码。于是周三A股市场大幅跳水,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单日跌幅分别达4.92%和7.62%,再创阶段性单日跌幅记录。
震荡调整仍将延续
市场短期在做空能量大量释放后,在指标股止跌企稳的带动下出现反弹,两市涨停板个股有所增加,参股券商、重组等概念股出现活跃,地产、医药等近两日跌幅较大板块反弹幅度较大。而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权重指标股暂时止跌,但基本仍以反弹为主,继续冲高能力有限。而成交量出现一定幅度的萎缩,表明整个市场持续反弹的底气仍有不足。而题材股的活跃和主流品种的滞重则构成了鲜明对比,市场整体持续反弹的基础并不牢靠。
另一方面,即使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成长性,和国际水平相比,当前近33倍的A股市盈率水平明显处于高位,显著透支了未来的业绩增长,基本面因素对于市场进一步上涨的拉动力减弱。但由于资金面仍然宽松,上市公司年报整体业绩增长将较前三季度继续提高,市场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也不大,市场总体将进入震荡修复阶段,并且这种调整将伴随结构分化,年报业绩高于预期公司的股价还可能进一步上涨,年报业绩低于预期公司的股价所面临的调整压力将增大。结构分化、风险和机会并存,将会是春节前市场的主基调。
控制风险中需谨慎操作
在动荡市道下,由于短期市场波动风险的增加,这也意味着操作难度也在增加,因此,选择在市场调整后的回升阶段逐步降低持仓比例,将是一个较为稳健的操作策略,尤其对于那些阶段涨幅巨大并且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强势品种。而从长期来看,在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资本市场制度变革和大扩容以及全球流动性聚焦中国的合力下,我国A股的长期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需要提醒的是,未来支持股市上涨的动力将会来自于2007年的业绩增长预期,从行业市盈率比较发现,年报公布期间不同行业及部分个股仍然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典型的如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电力、汽车和煤炭等行业,其中的一些龙头公司在调整过程中值得高度关注。